就业难背景下的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30 浏览:122310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较强的综合素质对理工科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以及他们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满足社会的用人要求,推动学生就业.本文进行了高素质大学生培养不足的因素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顺利就业的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为不能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成功观,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看待和处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和漠视他人利益感受,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部分大学生在个人道德方面存在严重的“知”而不“行”现象,对做人做事的道理满足于了解,缺乏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践行.在就业选择方面表现为:(1)避重就轻,不愿意吃苦,就业要求太高.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定位在效益好、待遇好、不用吃苦这样的就业岗位上,对于环境艰苦、地区偏远、基层工作的岗位退避三舍,形成人才缺口单位没人去,人才饱和单位不要人的局面.(2)盲目要求待遇,只想所得,不讲付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按照一个大学生的标准应该有一个对等同学学历的收入,将自己心中理想的工资标准作为找工作的基点,没有考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讲付出,只讲收入的想法导致自己寻求工作到处碰壁.

2心理素质差、自我管理和协调能力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共同影响,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普遍较弱.突出表现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控能力不足.不少理工科大学生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产生厌倦.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或是经受不住社会的种种诱惑.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因此当他们真正走上社会,被社会进行挑选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优势、才华等用人单位认同的条件完全、恰当地推介给用人单位,从而失去了用人单位的挑选机会.

3人文素质普遍不高

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理工科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理工科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4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科学文化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缺失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平时主要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临考试时搞突击.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仅满足于考试通过、拿到学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深入,对本专业知识缺乏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5专业知识的缺乏和对非本专业知识的忽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造的单向、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6高校教学模式的陈旧化

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单一枯燥的教材、教师为核心,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很不利的,现在的职场竞争非常激烈,用人单位看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课本知识的学习,高校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造成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主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转型阶段所具有的特点,突出表现为社会运行不规范、利益格局扭曲、关系胜于能力等.社会中功利主义思想盛行,严重影响了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期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消极悲观、缺乏学习积极性和研究问题的主动性.部分学生急功近利,急于取得成功而不愿付出艰苦努力.

2家庭教育没能起到奠基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目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这造成了孩子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不善于接受挫折和委屈,协调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同时由于生活长期由父母包办打理,离开父母的宠护,学生就表现出自理能力弱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点.

3大学生自身不积极努力提高素质

在一切因素中,主观因素是最重要的能动性决定因素.在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所有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不努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从生理特点看,大学阶段身心处于成熟期、感情敏感脆弱易冲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误导.在这一阶段,部分大学生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是跟着感觉走,导致自身的学业水平、道德水平等始终难以提高.

4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不少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方式上,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所使用的方法是灌输式,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求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或者专业口径设置过窄,致使学生知识面不宽,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在课程设置上,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虽然这种现象已逐渐得到改观,但是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应付思想,没有从本质上引起重视,不少高校把人文教育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而且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学生在选修课上所学的知识又没有真正掌握,缺少必要的考核和检验.

5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育人要求教育者有更高的素质和修养,第一是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方向,是做人的基础,第二是更高的专业技术素质,这是教学的前提,第三是更高的人文素质,这是提高学生修养的源泉,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文理分家,高等教育的综合发展只是近期的事情,所以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和分布上存在不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状况.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师缺乏人文社科类知识.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学校方面

高校应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而且还没有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培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决不亚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理工科大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难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不能一条腿长,而另一条腿短.因此,高校应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多种手段和切实措施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高校精心地培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是增进他们对社会了解、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少毕业生步入社会时难以适应社会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平时接触社会太少,对社会情况了解不够,不能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差异.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多了解社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教会他们怎样去适应社会,学会怎样去做事,并加强对他们人生的指导.

继续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个社会秩序良好、价值观念健康、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巨大和正面积极的.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现代化;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人尽其才,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这一方面,党和政府已经作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制定了很多非常有针对性的好政策.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明确良好的身心素质对自身健康成长、成才、成功有很大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意志,丰富情感,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身心素质.

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相同时期或不同时期,不同产业的内部各部门对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是不同的.高校应利用就业反馈,做好社会调查与预测,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尖端的科研成果、最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接轨,以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的技能;与政府及用人单位合作,了解劳动力市场需要,确定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调整的幅度和节奏,使人才供需渠道畅通,培养“订单式”人才,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2学生自身方面

修正个人择业价值观取向.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到单位后首先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先把自己的能力提升起来,不要好高骛远.毕业生应多加强良好心态的培养,应明白找工作是为了什么,要能耐住寂寞.学校要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教育,让毕业生明白找工作的目的.毕业生应明白在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学好本事和培养个人素质,把单位分配的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工作有责任心,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非专业知识的培养.学生应该努力扩充知识面,不但要学会本专业知识,对其他相关学科也要有所关注.在平时就应该养成学习公用知识的习惯:多读书,多看报,把公共基础课放到专业课认识的高度,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自我学习社会需要的新型公用知识,比如电脑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多读、多练、多说,有意识的培养社会认可、需要的技能.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培养个人对自我的合理节制,弄清物质满足和价值追求的关系,常言说,“民以食为天”.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的其他的需求和愿望不可能实现.但是,物质性的需求与满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涵.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有更高的目标,还有基于物质基础之上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人的生存与动物存活的本质区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丰富生命内涵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追求物质生活和无穷的工具.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以及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们心理素质的整体状况,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各种挫折和挑战.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为自己提升就业能力奠定基础.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职业倾向,择己所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把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为自己能力的过程,变成学习的主人,拥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善于发现自己不足及乐于探究求新,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好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了解职业的特性、现状及发展空间,以及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进行职业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再次,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按照社会与职业发展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交叉融合,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加强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还需具备从事该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保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心理素质,导致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人在遭遇失败后,一蹶不振,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所以大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锻炼自己坚强的性格,求职时用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


此外,大学生还需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的就业观.应当把就业观念转换为就业大众化,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认清就业形势,确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3家庭教育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从早期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家长就应该进行做人处事的教育,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和纠正,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初高中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指导孩子逐渐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较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孩子上大学后,尤其是刚上大学时,孩子处于陌生的环境,面临的生活和心理问题较多,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引导,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建立适应新环境的良好心理结构.

总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加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只有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与要求就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为大学生就业开创新局面.

):110-111.

[2]牛进社.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措施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9(5):62-64.

[3]肖朋.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看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54.

[4]赵俊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9:217-219.

[5]张炳武,张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职业规划,65-66.

[6]王化峰,郭红.大学生综合素质失衡导致就业难的对策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22-323.

[7]魏伟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77-79.

[8]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高校讲坛,2008,34:184.

[9]张旭.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J].社会科学论坛,2009,7:203-205.

[10]李娴,黄朝方.面对就业难,大学生要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J].教育在线,2009,13:183.

[11]冯冬梅,杨志强,王柄恒,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