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改的寻根之旅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23 浏览:104553

摘 要:语文,本应以其特有精致的语言、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蕴、广阔的视野,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它一旦沦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只有机械的操练、乏味的“分析”就会成为孩子们的学习的负担,令他们黯然神伤.

关 键 词:小学语文;教改;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9-01

积深已久的语文教学弊端,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滚滚大潮中,更加明显.语文,本应以其特有精致的语言、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蕴、广阔的视野,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它一旦沦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只有机械的操练、乏味的“分析”就会成为孩子们的学习的负担,令他们黯然神伤.迈入二十一世纪,面对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世界,我们必须有一种加快实现语文教育现代化的紧迫感.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批评缺乏全面性、深刻性、指责性的多,建议性的少,流于表面的多,切中要害的少,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学科指出了三个性质,即“工具性”、“思想性”、“基础性”,仅此三性,能概括小学语文学科的全部特点吗?显然不能.除上述三“性”外,还有下列一些性质:“启蒙性”、“人文性”,“实践性”、“认识性”、“综合性”等.其中,尤为显而易见的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所谓“综合性”是指没有哪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学习语文;反之亦然,小学语文之所以要开设活动课,张扬大语文教学观,道理就在于此.所谓“实践性”,如前所述,学好汉语的本源就在于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实践,一个人可以没有学校靠实践学会汉语(口语),但学校教育如果离开实践,学生肯定学不好汉语,从语文的学习规律讲,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正所谓理解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高标准要求的今天,语文教学改革急切呼唤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理论进行指导.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率先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以此观点对照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那种把学生当着等待灌输的容器的“满堂灌”、“填鸭式”且置之不论,就是那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又有多少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人呢?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多元探读,激活学生的思维

“品读”之“品”字有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课堂上,我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中,“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句话是对嘎羧的最后一次形象描写,短短一句话,却让这个英雄的形象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嘎羧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这句话,我就采用了设置情景的方式来进行多元解读:嘎羧终于和怀念了二十六年的战友并肩躺在了一起,你会怎么读?嘎羧这头有着出生入死经历,有着辉煌过去的战象,没有到百象冢,而是无怨无悔地躺在了战友们葬身的地方,该怎么读?有谁能这么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就这样静静地躺在了那里,你又会怎么读?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3.巧用教师口语,让课堂更富趣味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提到: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教学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交往,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境中“生产”着教育,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而要怎样更好地实现这种能推动教育发展的交往,从而让这种交往活动变得有趣呢?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语是沟通这种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要让这种交往活动充满趣味性,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那种平淡的语言,转而运用一些规范且带有幽默性的、富有激励性的、能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语言.

比如在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几位老教师经常运用-些较为幽默性的口语进行沟通和引导,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灵活性在无形当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语言的不断暗示和影响下,对学生幽默的个性以及利用这种方式进行交往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尽量使用、巧用一些富有趣味的口语组织教学,让学生一直保持着那种良好的学习情绪,课堂的趣味性便会从始至终,甚至在课后都会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