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与选择: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617 浏览:58435

任永泽 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曾参与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2项,独立主持、完成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教育发展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思想理论教育》等教育类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时下,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定背景下,经济领域的多元化带来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社会各领域的多元化.科学、艺术与文化等也打破了原有的僵局,尤为明显的是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与合作已成为时代的有力表征.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民族性与全球性的融合与渗透,使积极的与消极的、东方的与西方的、传统的与现代的等多种价值观并存,且正在对峙与碰撞中寻求一种新的整合.社会的急剧变革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荡,固有模式和传统观念遭到强有力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也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变动性.思想解放不仅带来了人们对事物的全新认识,也带来了人的主体觉醒与解放.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科技革命引发的裂变,毋庸置疑,在这个急剧转型的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可以去大胆地追求与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对学校德育而言,意味着其环境已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学校德育同其他各类型的教育相比,是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学校德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必须完成社会所托付的道德教化的任务,即向新生一代传播政治和统治者所认同、所推崇的价值观,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德育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社会对其自身的制约.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人的品德具有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的多样性和多向性.然而,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却依然用统一的标准去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用固有的模式在旧的思维中“打转”,使学生在社会发展面前表现出极大的困惑和迷惘,产生了对道德教育拒绝或放弃的心态.多元社会条件下所孕育的并非都是“真、善、美”,而是一个相当杂乱的“复杂世界体”.多元价值观、多种经济水平和多种生活方式等令学生目不暇接、力不从心、防不胜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和接受能力,这致使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具有多重性.


由此,学校德育将面临着一个何去何从的重大选择、重新定位与理性思考的问题.它是一个关涉到诸多因素的复杂“地域”,也是当前德育改革必然要直面的一个问题.那么,学校德育究竟应何去何从我们究竟应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式去理性面对能否在多元社会条件下去积极适应并超越性地完成其艰巨使命这是每一位有责任、有良知的德育工作者必须理性地反思、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学会判断与选择的理性审思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把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做核心内容,侧重于道德上金科玉律的解释、道德教条的传授及应然美德的生成,这固然重要.但由于学校德育过于偏重于此,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实践表明,一个具有较高品德素质的人,是既具有道德知识又具有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的人,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道德能力包括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上述几项道德能力的养成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多元社会背景下,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是封闭的,其学校德育也深深地扎根于整个社会的控制之中,它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道德知识的机械化、简单化、静止化接受.时怎么发表展至今天,学会道德判断与选择已成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使然.随着急剧的社会变革,新的、日趋细化的社会群体不断产生,而每一社会群体又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及价值取向,这使范围渐广、层次渐多的价值差异乃至价值冲突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些价值差异及冲突通常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消解,多元价值共存成为整个社会领域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合理地判断与理性地选择,而不是一味顺从或盲从,将成为当前中国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一种“日常行为”.伴随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社会道德的挑战与冲击将势不可挡.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价值观的碰撞,致使道德选择困惑日益激烈,道德行为判断也趋于相对化.社会现实向学生提出了学会判断与选择的新要求.学校德育虽然期望学生能敛其行、慎其言、弱其欲,按照既定的规范去言、去思、去行,但最终却被“改造”、“训练”成“顺从的一代”.但随着社会控制方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学生感到运用学校传递的道德取向与规范已不能较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道德问题时,他们便会对这些道德取向和规范之合理性产生怀疑,并明确表达另行选择的愿望.这使学生对学校在传递道德取向和规范时所采取的“刚性化”方式日趋不满.他们希望学校德育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和判断、选择的余地,赋予他们一定的判断和选择的权利.基于此,学校德育必须直面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有效地发展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观察力、思考力、辨别是非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有能力自行判断各种道德问题,学会自己去理性面对人生与社会.

西方一些国家的德育实践表明:学会判断与选择,有助于学生改变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德育方式,而不再把某些书面知识或社会规范作为德育的全部;可以使个体适应多变、复杂的社会,增强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能够对复杂的、新的社会问题作出准确判断,表现出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较高的理性行动.

为此,学校德育必须直面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这一事实,必须正视道德困境,解决道德困惑,在新的道德情景中及时生成相应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学校要帮助、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与自觉性,使德育过程成为自我认识、选择与判断的过程.学校德育必须把学生的道德发展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道德生命自由生长,从而真正使学生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问题和价值观,让他们把握现实情况,自主、独立地进行道德判断与选择,真正成为道德判断与选择的主人.这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有能力自行判断和处置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最终由“他律”走向“自律”.唯此,道德教育才能穿透心灵而非是抽掉人性本质的简单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从而贴近人性的基本需要与追求,彰显“德育是人学”的与德育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