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65 浏览:18377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不“听话”的学生是患了“多动症”.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逐渐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生,日积月累,延误他们的一生.如果教一年级的老师能够让学生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他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1.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出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了一起,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我自然地引入新课:“10的认识.”

2.精心设计作业.

2.1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学生写不好数学作业,就会遭到教师、家长的批评,所以强迫学生多写书面作业,非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一年级学生虽然不太会写,却很愿意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年级学生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他们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基于这一认识,我让学生回家“说一说”,即把你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2让学生“玩一玩”.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传统观念常把学与玩分开,认为学就是学,玩就是玩.学好了,才能玩;学不好,就不能玩.长此以往,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乐趣,做家庭作业只是在完成任务,根本不投入情感,更谈不上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的乐趣,我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觉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例如,在教学《比多少》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4个杯子装一样多的水,然后分别放入1、2、3、4块方糖,猜猜哪杯水最甜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又如,“比高矮”的作业:回家和家长排排队,看看谁最高谁最矮(巩固比高矮的方法,创造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机会).“10以内的加法”作业:和爸爸妈妈玩凑数游戏(复习10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口算速度).“前后、左右”作业:请家长坐好,说说家长及自己前后、左右各有些什么.

3.进行教学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3.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角度去展开.

3.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已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知识,否则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开发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使他们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常常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