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166 浏览:96403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接下来阐述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为依托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最后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关 键 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国外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具有集中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如:法国于1984年颁布了新的《高等教育法》,成立专门的“国家评估委员会”,负责全国高等教育机构综合性整体评估和教育专题研究,其研究的结果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加拿大培训学院就以高就业率闻名,在德国的“双元制”教学体系中,实践课和理论知识课的比例为1:1.

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改革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大学――职业大学.这类学校具有职业性和地方性等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一方面缓解了各地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人才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但是在总体上仍未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将以坚持课程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以应用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合理设计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以职业标准为导向重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取而代之以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和情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传统学科教学体系进行解构,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设置,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重构,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这不但符合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特点,与职业标准相吻合,而且能够从职业的工作过程出发来设计课程的教材、内容、实训设施建设与实训环节组织.

二、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教学改革、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行业或职业能力需求的风向标,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证书、书为纽带,分析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在内涵上寻找基本对等关系,并按一定方法进行归类.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专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适度和够用的原则,排序上采用结构化的方式,建立与工作任务过程相一致的流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多年来,课堂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把教材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并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反馈情况对教案作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思考,实现教学互动.另外,课堂与实训基地、施工现场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课堂讲授应重视主要内容及基本概念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不必所有内容面面俱到,对传统上形成的建筑施工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另外,由于建筑施工课的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发展更新速度非常快,建设部每年都有一批重点推广项目,工程施工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国家、地方的标准、规范也在不断作修改,从时效看,应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教材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3.优化师资队伍,确保授课质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主干课,讲授该课程的教师除了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丰富的施工实践经验.因此,对于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除提高学历层次与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外,还应注重加强工程实践锻炼.

4.改革考核方式.本课程对学生进行考核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施工工艺流程、工艺原理及工程措施的掌握情况.考核内容应增加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考试形式上,应摒弃传统的闭卷考试,还可以尝试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口试或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考试形式.

通过以上改革方法达到重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与职业标准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预期目标.通过对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