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61 浏览:21290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因素.目的是通过本文能引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做到育体、育心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功能,提高中学生的健康水平.

【关 键 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锻炼

一、前言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全面的知识,健康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是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摇篮,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病率接近20%并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中学的体育教育,如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其特殊作用,这是我们当前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学生心理状况

前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抽查,中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杭州市在1989年“大、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的课题表明: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7.79%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并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心理问题也有较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高达25.39%.我所带的91届初中学生中,全班50名学生,有6名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有2位中途不得不因此而辍学在家.国内其它调查也都表明,中学生中心理障碍相当严重.主要表现有恐惧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种.

三、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现代中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中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普遍对孩子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心理素质脆弱,强调以我为中心,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

缺乏承受力.上述现象是制约中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

2.对中学生活环境不适应

首先是学习上的不适应.从小学进入中学,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有的因考试受挫而产生严重焦虑,有的因家庭对其希望过高,但学习成绩又不尽人意,造成种种学习障碍.

其次是人际关系复杂.由于生活空间扩大,人际关系复杂变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这一时期中学生存在心理闭锁性和渴望被人理解的特点,他们常常处在矛盾状态,感到不自在、不顺心、不适应.甚至有的学生从幼儿院起就当班干部,进入中学后担心班干部影响学业,但又受不了让人指挥的尴尬局面,加上他们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又有过多的人际错觉,往往会影响中学生与他人的和谐相处,逐渐产生失落感和形成多愁善感的心态.

第三是生活上不适应.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家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中学生生活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他们觉得学习压力大,生活又简单、乏味,强烈的反差就会对他们心理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运动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现代体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要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就得去拼搏、去奋斗.平时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提高对生活环境适应力.

2.体育锻炼治疗心理疾病

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1990年指出:体育锻炼己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根据1983年基因调查,在职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一般焦虑反应);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实验证明,这是因为锻炼可以降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数目或敏感性.此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降低了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了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同时也锻炼了人的意志,增强了心理坚韧性和对挫折的承受力,当前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因素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数较多.通过经常参加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五、对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1.丰富活动内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学校首先要加强体育投资,改善体育设施.体育教研室在学生中组织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代表队利用课余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增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学生之间交往的空间和机会,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2.有针对性性开展课外活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教师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专长特点、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开展课外活动.例如,中学生在接期终、毕业考试这段学习紧张时期,可组织一些简单、范围较小、具有娱乐性强的课外体育锻炼,调节学生紧张心理,使身心得到放松.平时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修养,教育他们合理对待自己需要,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方式去适应,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快慰,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六、结束语

总之,学生心理疾病是一个复杂问题,并非全是思想问题,单靠德育工作或某一学科不能完全奏效.学校体育教育由于体育本身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产生的效果是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要依靠全社会人们的共同努力,去研究和探讨,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相互配合共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才能确保我国未来的人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