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常规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80 浏览:91888

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规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过度到幼儿园生活的“必修课”,也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第一个环节.小班是幼儿踏入集体生活的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

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规.笔者认为,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笔者在带小班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开展生动、形象的区域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中心”“小太阳”.几代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渐渐使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从熟悉的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中,生活上亲情依恋特别强烈,显得很不适应.有的幼儿吃饭需要教师喂着吃,有的睡觉时,要教师抱着才能睡,有的大小便后不会自己拉裤子,有的玩了玩具到处扔等.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满足.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生活区笔者用雪碧瓶做了可爱的瓶娃娃,让幼儿用小勺喂娃娃饭吃;提供玩具娃娃、小夹子和小衣架,让幼儿给娃娃穿衣服、拉拉链、挂衣服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习兴趣浓厚,通过反复练习,特别在“娃娃家”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给娃娃喂饭,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笔者还将玩具筐和摆放的位子做一一对应标记,逐渐让幼儿养成了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在活动中,幼儿的合作、分享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笔者不是简单地指责、阻止,而是进行正确的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向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如,在刚开学时,很多幼儿都不会轻拿轻放小椅子,拖着小椅子到处跑的现象处处可见,坐的时候也常常把小椅子翘起来或不停地摇晃.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与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笔者说:“中午小朋友睡觉的时候,老师听到教室里有哭声,我找啊找,原来是小椅子,小椅子为什么哭呢?它告诉我,小朋友不爱护它,用一只手拖着它跑,坐的时候翘起它的两条腿,还晃来晃去的,弄疼了它.小椅子都不愿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了,怎么办呀?”小朋友纷纷说:“我们不拖小椅子了等”“我们不翘椅子了!”笔者说:“那好吧,如果小朋友想和小椅子做好朋友,就请像老师这样做.”笔者给幼儿做了示范,并详细讲解了怎样双手拿椅子,怎样轻轻放椅子,然后,请全班幼儿练习.幼儿都模仿着笔者的样子,轻拿轻放椅子.此后,拖椅子的现象日益减少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立刻就会有同伴提醒他改正呢.小班幼儿还很喜欢听故事念儿歌,在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一形式.比如说,在洗手的时候,笔者让幼儿边洗边念:“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淋湿手,抹上洗手液搓搓,指尖指缝都搓到,哗哗流水冲一冲,我的小手干净了.”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根据儿歌的引导完成了洗手的任务.午餐是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幼儿在用餐的时候,有的幼儿双手不动,等着教师来喂;有的幼儿能自己吃,但桌子上撒满了米粒和菜,有时候地板上也到处都是,笔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于小班的幼儿,如果采取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肯定是不行的,笔者从幼儿感兴趣的故事着手,利用午餐前的一段时间,给幼儿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懂得了吃饭时不能掉米粒.有的幼儿经常小便在床上,针对此现象,笔者又给幼儿讲述《小猪尿床》的故事,幼儿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受到了启发,懂得了午睡前一定要上厕所将尿排空,才不会尿床的道理.有的幼儿很难入睡,笔者让幼儿欣赏歌曲《十二点钟静悄悄》,逐渐使幼儿养成了要按时睡觉的好习惯.有的幼儿裤子、鞋子经常穿反,笔者又用儿歌“好朋友”来帮助幼儿练习,一段时间后幼儿穿脱衣裤、鞋子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平时,笔者注意观察,对有进步的幼儿及时加以表扬,抓住一切可表扬的机会,督促和鼓励他们.

三、要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笔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大、小便不会脱裤子,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匙子,教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裤子上,还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教师的爱还不仅是这些,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的教育规律上.要通过教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幼儿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

四、要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笔者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笔者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笔者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幼儿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五、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教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笔者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教师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六、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笔者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笔者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笔者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笔者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七、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教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教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教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总之,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它需要教师有长久的耐心、和蔼的言语,还要有一颗爱幼儿、包容幼儿的心.愿我们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培根说得好:“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追求好的习惯.”而3~4岁的幼儿正是人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使幼儿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而且劳动观念、集体观念明显增强,还培养了幼儿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