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编写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257 浏览:123238

摘 要:编写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编者应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关 键 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相似度检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相似度检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