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27 浏览:20980

摘 要 :本文通过“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体育学院研究生实习总结的反馈,得出了农村现状下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此种境况下,如何运用教学策略,使得农村体育课堂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最佳效率,从而使农村中小学生获得公平体育的机会,并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以达到以身体活动为中心、增强体质、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本质.

关 键 词 :体育课现状 体育教学 发展策略

2010年,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为新一轮学校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大的方针并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国家教育部门适时适宜的推出了教育界的“国培计划”.此计划是针对当前国家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失调性为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实施国民教育平衡性、均等化的战略方针.通过一线教师教育继续培训、在校大学生去乡村执教的置换,把高校先进理念、先进教育方法容纳吸收,置换学生学以致用相结合,使得一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在校学生一线实习任教相结合获得经验积累,达到教育双优.

一、体育学院研究生一线教育境况的概述

1.1资金设备 政府投入不足,资金少,基本体育设施匮乏,条件简陋成为制约体育教学发展的“瓶颈”.尽管农村中小学教育已被国家制定为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国民教育发展不均衡性,使得农村农民收入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对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农村中小学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数学校场地器材不足,为很多体育项目的开展普及增加了相当难度,从而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情况更有甚者,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处于瘫痪状态,学生思想意识里,对体育课的认识处于无界定状态.

1.2教育模式、教育观念 教育模式陈旧,教育观念与现行课程标准脱节.在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堂上,传统模式一上体育课,教学处于无人管、教状态,教师办公室一坐,学生操场一散,三五成群闲闲散散,基本上看不到任何体育教学活动的发生,无强制教学下学生的懒散模式一直延续.就是有部分学生想学体育项目的内容和锻炼方法,也无人指导和培养,只能寄予希望状态.要么就是体育教师把有限的体育器材在有限场地上一丢,留一句“自由活动吧”,使得体育课的本质发生了严重畸形变化,有动成静,学生缺乏运动活力,让体育课变得与其他科目一样枯燥无味,极大限制了体育教学的质和量,进而导致处于身心全面发展时期的运动能力丧失,体质下降,塑造社会适应能力的黄金时段丢失.

1.3师资 一、农村环境条件艰苦,待遇差、工薪低使得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教师不愿到农村从教,师资力量薄弱,专项业务素质差.二、面对升学压力,使得体育被排斥在课堂之外,即使国家把九年义务阶段体育课作为了中考必考科目,但形同虚制,大部分学校还是以文化课为主抓,使得体育目标在教学中根本无法落实.三、部分学校就是配有专职体育教师,也大多是“门外汉”,正统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的寥寥无几,多是其他科目的“业余选手”,因此多数学校体育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的“放羊”模式,致使体育教学目标无法达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开发,新课程标准的下的合作、探究、分层等更无从提及,也不要说贯彻落实了.

1.4家长与学生自身 一、家长发面: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化的建设需要大量体力劳动者,尽管农民技术技能较低、文化素质偏差,但相对而言,农民工能吃苦耐劳,对薪金报酬要求较低并且多数从事体力劳动,这就使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城市化社会发展的廉价劳动力,为了获得相对较好的物质发展空间,就把子女托寄与无力从事体力劳动的年迈老人,形成当前热门话题的“留守子女”现象.二、学生自身:第一作为“留守子女”,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学生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管教,学习好学习坏都无所谓,父母没有文化也能进城务工,以此导致“上行下效”,只是学生不管是学习那个科目的课程都只是“义务”的义务教育,根本没有想过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改变命运.大方向教育观念的滞后,更是影响了体育教学观念,使得教学工作开展阻力重重.第三,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小学生,在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下,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日常生活习惯懒散,没有体育锻炼意识,对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多数情况是在父母强制下被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很少,更不用说持之以恒了.在体育课学习中稍有困难与挫折,就诚惶诚恐,缺乏克服的勇气和信心,体育课不是溜边就是报病请检测,身体出现“营养化过剩”.体育教师想传授运动知识,但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差,惧怕教学事故发生,也就望洋兴叹,搁浅于个别,体育课堂成了无人组织无人教化的自由活动空间.

1.5学校 在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传统评价方法——高升学率大棒下的挥舞,也使得体育课边缘化,体育教学缺乏科学化、系统化.应试教育模式的主导,学校为了生存发展,只有考出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进而保证生源,也使得学校体育工作成为一种陪衬和点缀,教学工作要么无要么就是一语带过.不单是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不健全,就是体育教师也成了打杂充数,场地器材即使有也成了教师业余锻炼的专用,远没有达到体育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

二、一线置换研究生担任体育课采用的教学策略

2.1 面对资金、设施当地政府投入不济,基本器材匮乏,采用体育器材循环利用.就是把高校体育学院和体育系专业课用的体育器材,部分不适合专业化训练的旧、残器材带到农村中小学.由于农村中小学对体育专业化器材质量要求程度较低,器材级别较差,以此来解决制约体育教学发展的“瓶颈”.

2.2 更新观念,通过研究生一线置换的带动,扩大对农村中小学体育观念的认识,促进拥有一项体育技能也是未来生存发展空间的影响意识性,把新课程改革精神和目的贯彻到学生心中,以引起当地农村各界人士对体育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改变教学模式,研究生通过自身在大学校园接受先进的专业理论和专项技能的学以致用,贯彻到一线教学中,并波及到农村中小学家长心头,改变其他科目教师对体育课的重新定位,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的本质意义,为学校体育工作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3 一线教师通过置换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要把思想澄清,重新定位体育工作再认识,使得体育的本质观念及功能意义的社会价值明了于心,在回归后,争取必要的课堂,树立本质职责,在应有的教学计划下尽心尽力,持最大限度尽最大可能把新思想、新技能授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体育的不可替代性,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德、智、体”全优化.提高全体师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体育课锻炼与文化课学习互补互促的统一性.让学生拥有一项自觉锻炼的机能,把体育教学的实践推广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主体基础.

2.4 在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堂上,要及时开展宣传口号,面对“留守子女”,体育教师应在生活学习中进行关心和照顾,做到以人为本,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团结、合作、自主”等.以知识改变命运为先导,排斥出九年义务教育不只是“义务”,更注重未来发展的时效性,进而发展体育新课标的体育本质属性,在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置换研究生运用的心理健康教学策略、快乐体育教学策略、多样化分层教学策略、有效时效教学策略等的引入,极大促进了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课堂内外相结合,竞赛教学模式的应用,增加了学生因学到一项运动技能参与其中的成功和成就感体验,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不同区域层次的教学比赛,增强了学生在其过程中的表现欲,使得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这些教学策略和模式的运用,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

结束语:通过“国培计划“的开展,双向置换的实施,研究生实习总结的反馈,农村中小学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育纲要的正确指导方针下,相信一线体育教学伴随时间推移,会向更好方向迈进,研究生的教学策略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会起到相应作用,督促一线教师学习研究创新,为体育教学拓展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