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770 浏览:91551

摘 要 :语文教学文本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多个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阅读课教学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有一个找准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问题.该文结合笔者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在肯定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文题、关键句、背景、疑点和情感五个方面结合案例谈了切入的方法.

关 键 词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切入方法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一篇课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对话的平台.而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拥有无数教学的可能,包含了很多的教学内容,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选取一个最佳的教学切入点,作为有限的突破口,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将课文、教师、学生等课堂因素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追求.好的切入点是解读课文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中切入点找得准、找得好,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探究的、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去创设一些新颖独特的课堂切入方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常用的切入法.

一、从文章题目切入

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标题相当于文章的“眼睛”,有时能使人预知作品心灵深处诸如思想、情感等东西.因此,文题常常成为教学的切入点.如笔者在教《国宝――大熊猫》这篇说明文时,就是以文章的题目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笔者首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题目中的‘国宝’二字说明了大熊猫的什么特征?”学生马上就回答出了“珍贵”.接着就问:“文中哪句话直接说明了大熊猫珍贵的原因?”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就能从第16自然段中找出“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又问:“文章中哪些段落对这句话进行了具体说明?”学生通过细读文章,分别找到了大熊猫体态可爱、数量稀少、具有科研价值的段落.最后又问:“那么文章的其他段落又在写什么呢?和“珍贵”有关系吗?从文题“国宝”二字入手,使学生能很好地走进文本,应该说这样的切入是成功的.

再如在上《明天不封阳台》时,同样是从文题切入的.教师提的第一个问题是:“文章的题目是明天不封阳台,但文章开头却说明天要封阳台,请问作者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封了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紧接着提了第二问:“作者最后为什么又不封阳台了呢?请用文中原话回答.”有学生回答;“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在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请学生探讨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前两个问题自然能想到作者要表达的是呼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主题一下子就让学生自己悟出,这当然得归功于老师“切入”的巧妙.

二、从文中关键语句切入

从关键语句入手,能提纲挈领地总揽全文,有力地突出阅读重点,迅速地突破难点.曾经听过一位优秀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文的题目是《老王》.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上课的切入点,他抓住结尾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展开教学.首先教师提问:“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不幸者?”然后学生依次从文中发现老王的孤独、瞎了一眼、穷等信息.这一问使学生对老王这个形象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些都得益于这位老师很好的切入.

再如教《社戏》这一课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文章太长,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们可以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入手,试着抓住文章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让学生从文中去探究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这样做虽然没有分析文章结构,但只要学生去细读文章,就会发现“受到优待、看戏难得、途中景美、偷豆有趣、公公送豆”是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后,文章的思路不就不理自顺了吗?更为有利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直切要害,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点一睛而活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恰是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出关键句,从而以此作为教学突破口.

三、从背景切入

在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人的作品.在教这样的文章时,就可以从背景入手.如笔者在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就是从诗创作背景入手的.在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时学生听得非常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气氛,接下来再讲这首诗歌学生也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四、从疑点切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原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索新知识的基础.有时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课文的疑点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例如《失街亭》一课,老师把切入点选在“街亭失守谁之过”上.学生各抒己见,有说责任在马谡的,有说在诸葛亮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马谡的“三笑”与诸葛亮的“三笑”理解分析,课堂教学容量很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较全面也较深刻.

在教《藤野先生》时,一开始便可以设计一串问题来引导学生质疑:1.文章标题叫《藤野先生》,可是文章里好多地方写作者自己,究竟以谁为主?2.文章是以鲁迅和藤野的交往为线索,还是以鲁迅爱国主义思想为线索?3.开头一句看不懂,还有结尾句,鲁迅也想“偷懒”吗?4.第四段鲁迅为什么记住“日暮里”没说清,我们也不清楚等学生质疑之后,教师再一一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行释疑,这样的切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疑问处点拨,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从情感切入

积极的情感是智慧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新课切入时,用般的言语往往能迅速创造出一个艺术性的氛围,就能深深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之萌发出强烈的求知.如教郭沫若的《再别康桥》时,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淡淡的哀愁,深深的眷恋之情,为了初步体会这种情感,切入时笔者先范读,再让学生尝试着读.这样的切入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可通过描述情节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父子久别泪欲流”的浓浓亲情氛围之中,来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不管如何“切入”,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开好头,打好基础.但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孙菊如,陈春荣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