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生活中寻求语文教学的乐趣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37 浏览:19778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当代许多教育大家,也都主张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而应引导他们走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把语文学习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与生活相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只注重照本宣科,不注重激发兴趣爱好;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只注重课内灌输,不注重课外拓展开发;只注重应付考试,不注重培养素质.在平时的练习中总是注重编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作文教学,也练习得极少.学生视野狭窄,文化素养肤浅,最终学生连语文学习的喜好也荡然无存了.

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才会枝繁叶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学习环境,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现在常提倡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练习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的气息,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


那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呢?

一、密切联系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应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要多方面关注生活,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让生活根植于学生心中.

语文知识的运用在生活中时时见到,密切地联系生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要学习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而且便于抓住机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二、勇于直面生活

升学压力等诸多因素让教师对学生不敢过于放手,“填鸭”式教学仍是主流,我们的学生也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在远离生活的狭小封闭的教育空间里,学生深入社会,感受生活的能力逐渐下降.

所以,我们应借助远程资源、电化技术等方式,让学生直面课堂外的沸腾的生活:大学生辩论赛,环境保护,奥运圣火的传递,各国风云,汶川、玉树地震的伤悲与感动,西南部触目惊心的干旱,神州九号飞天等等.

三、精心提炼生活

面对分值高达70分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多的学生感觉无话可写,老师们也经常“望文兴叹”.诗人何其芳曾热情洋溢地把广阔的生活比作浩瀚的海洋,许多作家也都是到生活中去提炼素材,因为脱离了生活,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孔庆东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说,一个爱生活、具有爱心的的语文老师,学生的作文自然也能写好.所以,我不光要求学生,也要求自己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生活是五彩斑斓的,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把生活中时时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并把它们迁移到语文学习和习作中,如用心感受亲人的爱,培养感恩意识;用心观察社会,提高感悟能力;珍视人生经历,体验多种生活;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经验等.

四、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主要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

如在学习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时,我采取游戏测验的形式,让学生们把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写下来,然后让他们再一个个舍弃,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在测验结束后,学生深刻体会了毕淑敏在文中所说的话,“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通过这堂课,学生明白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并且会为之努力.

通过以上种种,学生学习语文的喜好得到了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语文和生活相结合的乐趣.

语文学习让学生走进了广阔多彩的生活,来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真正让学生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发掘其语文学习的潜在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求语文学习的乐趣,天广地阔,耳目一新.其实,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教师便会乐于教,学生也便乐于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