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随想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879 浏览:43419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半壁河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何提高作文的质量,让真情回归,已成为作文的当务之急.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感悟,积累对生活的看法,唤醒自我意识和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完成作文的创新.

作文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但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学生来说,对作文教学的作用重视程度都不够.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考试题及命题趋向实际已经成了作文教学的“圣经”.高考试题一出,写作训练马上转舵,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随着高考作文试题的出现而大行其道.这种极强的功利性甚至波及初中的作文教学.现在初中高中的话题作文,慢慢淡化了文体,作文的专项训练也随着淡化了,这种作文的功利性直接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四不像”(即既不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不像散文),严重损害了作文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序列性,导致了十分恶劣的后果.

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创新要向创新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练习内容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二、增添作文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2.材料来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

三、笔触运用娴熟

前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

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方兴未艾.反思过去是为了发展未来,摆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检测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强调的“生活”、“人生”、“社会热点”,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是作文要表现的对象,是学生“写作”的诱发点,是张扬学生写作个性、涵养“真情实感”的依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其认识能力的平台,是实施作文科学化训练的鲜活教材.同样,也是作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高中作文改革的健康发展、突破性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所能奏效的,需要语文教学专家和我们一线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