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点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06 浏览:16951

提起语文,教师都会觉得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科,因为它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天文、地理,又有历史、政治;既包含阅读、写作,又包含倾听与表达.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然而,我们发现学生享有这么丰富的课程资源,语文素养的提升却是缓慢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接下来,笔者就从阅读教学的实施方面来交流自己的思考,针砭利弊,剖析根源,希望能带给语文老师们一些思考.

一、请老师把手松一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4个词语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阅读感受,能够走进文本情境中,和文中的人物一起去经历、体验,文中所描述的场景仿佛就出现在眼前,仿佛和人物经历同样的命运,能够如见如闻、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这样才是一个优秀的读者.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的引导语言有时过于主观,目中无“学生”,实施起来,只能是学生跟着老师走.听到的是老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就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不断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已经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丧失了独立阅读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我记录下这样一段内容:

师: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知道了荷花哪些特点?

生:我知道了荷花非常多.

生:我知道了荷叶很大,很多,而且还很绿.

师:哪些句子写了荷叶很多?找一找!

等等

师:哪些句子写出荷叶很大?找一找!

等等

师:哪些词语写出了荷叶的大和多?找一找!

等等

学生的回答内容可想而知.叶圣陶先生写得这么生动的一篇文章,竟然被教师一个个主观的问题肢解了.学生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是身临其境的,仿佛站在了荷花池边,仿佛闻到了荷花的清香,仿佛看到了那你挤我、我挤你的荷叶的样子呀!这种美感学生全然没有感受到.我们的教学已经把一个个充满童真的孩子变成了麻木的理性分析者.看到一篇文章,没有喜悦、没有悲伤、没有愤怒、没有同情、没有崇敬、没有向往,第一反应则是分析其中的原因,俨然成为冰冷的人了,读课文拿腔拿调,没有情感的共融,这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要想让学生说真心话,教师首先要转变理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不会轻易从老师那里知道答案的,要有自己的真思考和真感受才行.那老师又该说什么呢?难道老师就不能提问题了吗?不是的.老师的问题应该是有导向的,引导学生注意到他没有细细体会或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引导在对文章理解的难点处.这样的一些话,应该成为教师课堂的常用语:

你感受到了什么?能具体说说吗?

你们再读一读,看看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听了别人的话,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你想象到了什么?

等等

当然,这样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要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有的时候,学生的感受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的时候,学生的疑问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学生的感受有偏差或不准确,就说明对于内容理解得不正确,这时就须要引导和点拨了.

二、请孩子们慢慢欣赏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慢慢走,欣赏啊!”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关注过这一点,这在一些大赛课上都能看出来.学生读完一遍课文,教师马上就问学生,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短一些,学生还比较容易概括;长的文章,就须要显示教师的水平了.试想一下,我们是不是有些急功近利了,我们是否给了孩子“慢慢走,欣赏啊”的机会了呢?我们要告诉孩子,不要急,要读一读,停一停,思考一下,你读懂了什么?你对下文有什么期待,时时回头看看前文,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用这样的方法读一篇文章的经历.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文章记叙了一个聋哑青年专注地、持之以恒地观鱼、画鱼、把鱼画得栩栩如生的事.

看到这个题目,就须要停下来,咀嚼一番:鱼在水里游,怎么能游到纸上呢?难道是魔术师的魔术?难道是画上去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文章.作者开篇就说道: “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作者喜欢玉泉的原因是什么呢?与课题勾连一下,是不是因为那的鱼能游到纸上,所以才喜欢呢?带着这样的期待我接着读下文,对于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又有了新的理解.因为那里景色美,环境闲适、赏鱼惬意,而且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此时,我期待着下文向我们好好介绍一下喝茶观鱼的情景,同时也期待着鱼游到纸上这一幕的发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接下来的语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一个人,这个青年特别的举止也会给我们留下印象,为什么说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什么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为什么他从来不说一句话?我也预感到这个青年与鱼游到了纸上这件事一定有关系. 这样读一读,停下来细细体会、思考,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接下来谜底解开了,原来不是魔术师变的魔术,而是这个青年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所以才说鱼游到了纸上.回过头来看前面的内容,明白了他举止特别的原因,同时又产生新的疑惑,为什么围观的人都称赞着、议论着,他却没有一点反应呢? 谜底已经解开了,下文还有一些段落会写些什么呢?

读完之后,心中对这个青年的敬意油然而生,原来他是一个聋哑青年,他每个周末都来这观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只有这样专注、忘我地做事才能成功;只有爱上一件事,才能把它做好.

此时,将这样的理解与前文的描写勾连起来,又产生了更丰富的理解.因为他是聋哑人,所以当别人赞叹时他才没有任何反应吗?聋哑人,虽然听不见,不能说话,但是能看见,能感觉到旁人的存在呀?只有他真的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真的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呀!再看第一段,原来作者喜欢玉泉还因为这有着这样一位青年,对于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我们看,这样的读书过程是会被文章内容吸引的,是在阅读期待的过程中构建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同样能够读懂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们同样要展开想象,要上下勾连,要回过头来品味的.如果我们用上三五篇课文,交给孩子这样的阅读方法,相信会对孩子今后的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阅读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这需要老师的传授和点拨.

三、帮孩子发展语言

提起阅读教学,不得不提阅读教学的目的,那就是:发展语言、培养语感、促进思维、深化思想、增加阅历、丰富情感.而发展语言才是重中之重.语言学习以积累和运用为主.

学什么呢?学字、学词、学词语搭配、学句式、学布局谋篇.我们常说,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积累,在有灵感时创作.如果没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写作也就成了无水之源.学生的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能力都是须要培养的.

可能有的老师认为到了高年级,重点应该放在写作手法上.当然,笔者不否认这点.但学词语、学词语搭配、学句式却是需要我们每天都要做的.这些才是语言的根基、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写作方法更像是设计图纸.二者不可偏废.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出现了许多体现做事专注的句子,须要筛选梳理出来并加以运用的.下面给大家呈现一段课堂实录:

师:这篇文章出现了很多表现青年做事专注、忘我的句子,同学们能把他们找出来,积累下来吗?

生梳理:

1.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2.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3.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4.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师:同学们,我们只积累了这些语句还不够,我们还得想一想什么时候能用上.

生:老师,我觉得在写咱们班的小琪专注看书时能用上!

生:老师,我觉得描写我看动画片的时候能用上!

生:老师,我觉得在描写我爷爷下象棋的时候也能用上!

几个学生应和:是,我也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景.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要经常把学过的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同学们,夏天到了,我们经常到松花江边游玩,常常会看到一些老人用海绵毛笔沾水在地上练字.老师也把这样的情景录制下来,请同学们来看一看,一会将你看到的写一写.看谁写得生动,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观看视频.动笔写.

之后的反馈发现:很多孩子都会运用文章的语句,并进行适当的改写.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人物描写练习呢?因为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表现人物令自己敬佩的品质.把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散到每一篇文章中去习得,到写作时就会事半功倍.

另外,语言是否得到发展,要看学生是否能够在恰当的时候用得贴切.这就说到了重要的一点――学习在于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可见创造或激发相关的生活情境是重要的.正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提到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如果教师们从每个单元第一篇阅读课文的教学开始,就考虑阅读与习作的关系,相信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空中楼阁.

以上三点,都是从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角度出发的,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真的做到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去教学,让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更广阔的语文实践中形成.我们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