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5 浏览:8310

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达到好的效果,我认为不能仅靠呆板的教学资源,也不能完全靠名家的教学经验,靠的是教学的艺术性.我认为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从教师的引导、授课过程和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真正的上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真正从过去“权威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扮演了几千年“权威者”的角色,过去的课堂教师一味地讲授灌输,一言堂、霸语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雷同着,学生成了局外人,听天书,等下课,等放检测.在网上观看了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后,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堂课45分钟教师的教学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其余的30分钟全部留给学生,他们或扮演文中的角色演小品剧、或大声地起来吟诗颂词、或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或开展激烈的小组讨论等等.可以说到最后课堂上都找不到老师的“影子”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成绩证明,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需要的,而我们的课改也应该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二、从学生心态入手,耐心引导,用“心”施教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尤其是针对成绩较落后的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批评和训斥,自信心跌入了谷底,对待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这一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做到耐心引导,用“心”施教,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其实是关注他们的,可以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成绩优秀的、成绩中等的、成绩落后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形成A帮助B、B帮助C的团队模式,让他们意识到“我如果不努力,我们的团队就会落后”,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教材中的课文来自于生活,在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与文本对话,真正的从文章中受到启迪.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有一篇《第一次真好》这样的散文,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谈谈生活中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一次”经历,再联系课文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第一次”体验, 让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学习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比我们生硬地讲解课文内容效果要好得多.


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承祖国文化、民族精神及人文精神的使命.有时我们的课文中涉及的人和事,与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读懂文章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有所收获.学生在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背景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时也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到为止,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因这篇课文的背景涉及到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而学生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很难体会和理解到当时作者创作文章时的心情,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授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理解课文,体会和理解作者在即将丧失亲人时进行创作的心情,对文中的重难点也就易于把握了.在课后可以开展学习小组活动,通过赏析文章优美的句子或段落,联系生活,动脑动手,学习作者的创作手法,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四、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课改就是要把学生从“学生听教师讲”的枯燥课堂中解放出来.教师在教学时,做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充分发挥自身想象能力,大胆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法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教师可采用课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联系自己的家乡,将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来.如何让学生在不是冬天的时候去描绘冬天的景色呢?这就有必要给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的想、积极的写,并将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能够向艺术性的方向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