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34 浏览:43477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100-01

摘 要 :当前的课程改革使课堂的外延比较以前有了极大的延伸,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觉来探索语文课的教法,以合理的资源配置来提升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课改 外延 资源配置 中学语文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传统的语文教育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改革不仅仅是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观念,实现知行统一.

一、中学课堂外延的新特点

中学的课堂教学,具有教育的外延扩大化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不仅得以不断在质上强化,而且得以不断在量上扩充.

(一)才智的添加

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把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我们应该超越历史上“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中要不断的进行实际操作和运用.同时,在教学中,要运用好教学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一项任务,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知识与才能起飞的场地.


(二)情理的结合

作为内化的教育,无疑是在“人”的教导基础上的“人才”教育;作为外化的教育,必然是人才拓展性的教育.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变得顺理成章,人才才能从中凸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才会健康有序地呈现出来.非智力因素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信息量大、优劣混杂、真与伪并存,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的心灵会逼近真理,远离浮躁而成才.课堂教育应该找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最佳结合点,从长远、全局与系统的角度,有效地利用与优化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出一个经济、科学、高效的开发体系,包括课堂文化、课堂管理、课程体系等,最大限度地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三)知行的统一

“知”包括了对规律的认识、认识什么、如何认识等层面的问题.人既要能改造主观世界,又要能改造客观世界.知行并举,才是一种完整的生命行为.社会需要德能兼备的人,如果一个人有德无能,与道德规范、法律相抵触,将比无德无能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如有的犯罪分子利用自己丰富的化学知识制造毒品,运用高超的电脑知识窃取国家机关的机密.而德与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教育大环境与课堂小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是集合作用,是潜在作用,最终使人成长,外化为显性作用体现在人的言行上.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从工业经济社会逐步过度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需要更多更大的具有“知”、“行”结合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二、中学课堂资源配置的新要求

资源配置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经济学,目的在于以较为合理的资源整合来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学的课堂教学也必须讲求资源配置,并努力探求其合理化的程度,最终尽可能地使教学过程的完成接近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观念的高标准要求

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意识.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多宽,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课程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课程意识使课程资源拓展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空间.新的语文课标以生为本,以学为主,通过学生的一切生活来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书本,通过课堂,生活即教育.现在的课程改革,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观念方面进行改变,以适应当前课改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或教师教学的教材,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和.课程的这四个因素,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是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整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堂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堂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当前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其原有的、不合时宜的关于教学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为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为现代教学方式.

(二)素质的高标准要求

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融会贯通到教材的讲授过程之中.从大纲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独来独往”式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强调整体、忽视个性的教学观,是无法实施教学的,仅有教师单方面的新思维,没有学生的新思想,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主动、创造性的发挥教材的空白优势,语文课教材厚了几倍,自读量很大,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教,而且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强调积累、感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去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是作家直接“对话”.新教材空间的自由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另外,教材无论如何更新,都已是旧的知识,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新教材的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三)方式的高标准要求

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尽可能的保证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学方法多样而灵活,并具有个性化和整体性的特征.比如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前,教师认为做练习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通过真实的体验,设计复杂、开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课堂上鼓励学生“开口”说问题,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会提问,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总之,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挑战.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觉来重新审视课堂教育,组织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管理、教导方式和教学过程,进一步钻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理念特点,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栽种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