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51 浏览:19568

化学实验以其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刺激着学生的感觉器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赋予化学实验更多的内涵和教学功能,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重新审视化学实验教学,落实实验教学的教学和育人功能.加强化学实验改革是促进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用化学实验之美开启学生的创新之门

化学美在于化学现象之美.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氨气的喷泉实验,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细铁丝放在空气中的灼烧时只是红热,而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美丽景象总是激起学生的惊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物质的外在形式美,体验自然的变化之美,从而开启创新之门,形成最佳的自由创造心境.

化学史上许多发现都起源于对实验现象的探索.溴的发现就是一例.1826年法国青年波拉德想从海藻中提取碘,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提取,再往里通氯气,得到紫黑色的固体——晶体碘.奇怪的是,在提取后母液的底部,总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有刺鼻气味的液体,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他才发现这就是溴单质.这正是现象之美所达到的良好效果.


二、改演示实验为并进实验,激活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的演示实验,学生并不能充分感知学习的对象.若改为学生实验,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原电池》一节课,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我采用边演示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先拿Zn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从Zn片上逸出,再拿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发现Cu片上无气泡逸出,最后将Zn片和Cu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这时会发现Cu片上有气泡逸出,而Zn片上无气泡逸出.至此,再在Zn片和Cu片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又会发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此时学生兴趣高涨,总想探个究竟,我又及时指导学生组装铁、铜等原电池装置.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即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导线、电解质溶液.结合实验现象搞清楚了原电池的概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如此安排,不但学生兴趣浓厚,知识理解透彻,而且激发了创新情趣.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发展创新能力

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如《苯》一节中苯分子结构的确定,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做苯的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燃烧现象并思考:它的组成与前边学过的哪类烃相似?回答肯定是炔烃,故苯的最简式应与乙炔相同,在给出苯的分子式后,由学生猜测它的结构,更多的人想到的是链状不饱和烃,再问如何证明不饱和键的存在?学生自然想到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实验的结果出乎意料,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我娓娓动听地讲述凯库勒梦蛇的故事,阐述苯分子的结构,再简明扼要地说明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原因.此时学生悬着的心放下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突破.其间,学生不仅认识了新知识,而且掌握了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本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因而能够激发积极、主动性,有效培养创造力.

四、重视学生分组协作实验设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

分组实验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主要阵地,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并共同学习的活动.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到目的明确、任务清楚,既讲分工,又讲协作,开展组内分工协作、组间竞争交流,改变以往你做我看,照方抓药的弊端.这种做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露自己的想法,分享实验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凝聚力.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插上求知、创新的翅膀

多媒体教学以鲜艳生动的图形,声像一体、动静结合的画面,形式变化多样化等直接手段,可以将课本上一些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使其放大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如: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借助嗅觉区别酯的水解程度,不具有说服力,且不能使全班同学都获得明显的体验.为此我取三份等体积的样品,向其中分别滴加少量苯,然后在第一份溶液中加少量稀硫酸,第二份溶液中加少量蒸馏水,第三份溶液中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最后放于投影仪下采用水浴加热,这样每个同学都能通过现象深刻理解酯水解的实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新颖设计或是探索性实验,对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创造的种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