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计算机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73 浏览:79112

【摘 要】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学生可发现“任务”的不同侧面和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关 键 词 】计算机;教学;创新

1.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

需求产生供给,需求决定供给,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的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主导教师的“教”: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它们与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相联系,如Flash制作、网站建设等;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来组织教学,不断发现、了解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计算机学习需求与教师的知识供给的平衡和统一.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强调,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知识传授者”、“主导者”的形象,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到适合他(她)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进而获得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决策、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与职场欢迎的创新型人才.

2.巧妙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教多少、学生会多少即可,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不仅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任务时,可以采用“黑箱原理”,将计算机知识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把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一般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第一层次是最基本任务,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只要学生能按照样例做出来,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第二层次是提高性任务,教师只给出部分具体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样例,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的创意的作品.这部分的要求实质上是知识的衍生.第三层次是开放性的任务,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这比较适合综合性练习.比如: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分栏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对于这类综合性任务,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网络等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学生可发现“任务”的不同侧面和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受社会和职场欢迎的人才,已成为 教师的共识和首要任务.教育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计算机教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培养创新能力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启发和鼓励他们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的联想和想像,通过上机的验证得以不断的修正与完善,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和保持成就感.创造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EXCEL2000时,计算某个单元格的数值可有多种方法,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不止一种的解决方法,有心算的,有用计算器的,还有用公式、函数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最简便的方法.如此种种,殊途同归,皆大欢喜.


二是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有打字训练、编程训练、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活动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组,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确定每组的活动主题如编辑网页、制作动画、编写程序等.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只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给予指点.这样,学生就会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创新能力也随之提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