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82 浏览:16874

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哪些问题呢?

1.课堂教学设计与把握教材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把握教材为前提.把握教材主要是把握教材内容、编者意图,把握知识生长点和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1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把握了教材内容、编者意图、知识生长点和教学的重点后,教师应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具体、全面.具体,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等方面考虑,提出层次清晰、易于把握、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要求.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双基”和数学思维,从记忆、理解、探索和发展层面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收效甚好.全面,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等方面考虑外,还应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2 抓准教学重点.课堂教学设计抓准教学重点是关键之一.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防止只关注课堂形式的热闹和课件画面的漂亮;要通过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教师应注意一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几个,但教学重点一般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重点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

2.课堂教学设计应以熟悉学生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熟悉学生为基础.熟悉学生主要是熟悉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2.1 注重学习策略.教师要注重怎样教,也要注重学生怎样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和学习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注重突破难点.课堂教学的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而教学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确定,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许多时候,重点即难点,但也有重点非难点,难点非重点的情况.把握教学难点可以靠钻研教材,靠教学经验的积累.但单纯的教学经验不足以找准难点,基于实践并引入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知识,在实际经验和理性思辨的相互结合中分析教学对象,才能准确把握难点.把握难点是为了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策略的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3.动要树立“五为主”的教学思想

“五为主”是指: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训练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旨.

3.1 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题、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自己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根本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3.2 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想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3.3 教材为主源.教材为主源,就是教材应该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教学不能超纲离本.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戏剧界有“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说法,类似地对于教学而言有“课本课本,教学之本”的说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绝不允许脱离教本.


3.4 训练为主线.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发展.“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有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

3.5 培养能力为主旨.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的教学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前提.学生智力发展了,能力提高了,又可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但不一定同步发展,小学生能力的形成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结合“双基”教学长期地进行智力技能训练的结果.我们应该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师的主要工作.这种工作的背后隐藏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学生、教材的把握,对目标、效率的追求,对经验、资料的积累,设计虽然以生成为目标,但并不等于生成.教师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