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094 浏览:54333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我们初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较好的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文学传统)的感情.长期以来对它的教学,我们许多教师一直沿袭“扫描式”教学法,一字一字地讲,一句一句地译,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师教文言文费力而实效差.必须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已经成了全体语文教师的共识.

初中文言文该教到何种程度,不妨看一下初中语文新课标是怎样阐释的.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考察评价中这样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应当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学古文呢?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一则好的导语如一块磁铁,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使他们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文言课文中去.

1.音乐激趣.

众所周知,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如果语文教师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地讲,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音乐引进课堂,通过音乐美妙的旋律、诗化的歌词,创造良好的氛围,营造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加深了情感体验,更好地走入课文,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展开美好的联想和想象.在享受音乐魅力的同时,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故事激趣

对语文教学来说,故事是可以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为故事的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惊心动魄,有的发人深省.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的语林趣话是很多的,我们要善于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轻松辅助手段.

3.设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才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设疑性导入语,能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探幽取胜,主动探索.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对文言文的体验与领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多年来不少教师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诵读,扫除文字障碍,明了文章大意;能潜移默化地体验语感;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悟其思想感情.

当然读或极声朗读,或配乐朗诵,或借助多媒体配上画面,或结合情景表演进行朗读.朗读要讲究语气、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读的方法也因文因目的而异,或默读,或轻吟诵读,语调的变化停顿,重轻音的处理,速度快慢的安排,达到抑扬顿挫、以情感人的境界.而这些教改,需要老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及时启发、点拨、示范.

三、自主翻译 ,培养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

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课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初中的文言文学生借助课释和工具书,基本大意是能明白的.实在弄不清楚的,需要意译的句子和难词难句教师要重点讲解.


在学生质疑过程中,他们的探索精神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张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得以提升.

四、注重拓展,丰富积累.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论语》十则可根据自己的切身学习经验,谈谈体会.《小石潭记》和《三峡》可作对比阅读训练.《五柳先生传》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谈是否喜欢文中的人物.

再如学了《螳螂捕蛇》后,可以补充《螳螂捕蝉》,学了《曹刿论战》后,可以补充《了鱼论战》,学了《醉翁亭记》,可以补充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学了《夸父逐日》,可以补充《精卫填海》,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已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适时当好引导者,课堂才能生机无限,活水潺潺.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