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语口语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90 浏览:12286

【摘 要 】克拉申在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输入检测设”和“情感过滤检测设”,两个检测设不仅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美国汉语口语教学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两个检测设,结合美国大学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经验,从输入材料的选择、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个方面探讨“输入检测设”和“情感过滤检测设”在对美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海外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输入检测设”“情感过滤检测设”;第二语言习得;汉语口语教学

据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2010年度报告中的“2010年全球孔子学院(课堂)分布示意图”的数据显示,美洲13国共有孔子学院(课堂)数达343所,其中美国的孔子学院数量多达287所,是世界上开设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以笔者所工作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阿巴拉契亚卅I立大学为例,大约90%选修中文课的学生都是来自国际商务和全球研究专业的学生,他们最急于学习的就是如何与中国人顺利沟通,以及如何进行得体的表达,因此汉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对于如何针对美国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汉语教学,很多学者已有论述,笔者基于克拉申的“输入检测设”和“情感过滤检测设”,结合本人教学经验,就该理论在对美口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一些看法,

一、“输入检测设”和“情感过滤检测设”对二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材料必须是可理解的,趣味性和关联性强,符合“i+1”公式,即输入的材料必须略高于习得者当前的语言水平,“i+0”和“i+2”都不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情感过滤检测说认为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机.动机越强,习得效果越好.2)自信心.自信心强者习得更多.3)焦虑程度.焦虑程度越低,习得越多.因此在二语教学中应该注重理想输入材料的选择,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程度.

二、美国汉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

1.汉语自身的特殊性

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来说,妨碍汉语交际的障碍之一就是汉语的四声.四声是汉语自身的特点之一,是很多语言不具备的特征.即使是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也难免“洋腔洋调”,汉语的这个特点导致很多初级汉语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语言吸收障碍,这也是“情感过滤”的表现.


2.美国学生的心理特点

美国学生普遍性格外向,自信心较强.在课堂上喜欢主动发言、提问和“竞赛”类游戏.但是同样面临“交际畏惧”,在口语课堂上,对于难度较大或不熟悉的表达仍然存在“语言焦虑”现象,如果学生启动“监控模式”,用获得的语言规则“编辑”进行交际时,教师应该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互动中给学生留足表达的时间.

三、对美国大学汉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1.输入材料的选择

对汉语教师来说,口语课输入材料的选择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或者单一的口语教材,必须着眼于学生现有的汉语水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使其保持“i+l”的理想状态,从而促进新的目的语知识的获得.口语教学中输入材料的选择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贴近学生生活

了解了美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我们就知道,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无外乎流行音乐、娱乐活动等,这对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输入材料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所选择的输入材料必须是基于可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语言储备量,将学生的兴趣点和已经掌握的语言结构相结合,从而获得新的语言知识.例如,有的学生对中国某个明星熟悉、感兴趣,就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请学生在电脑中输入该明星的名字,搜索照片,然后对学生提问,比如“你知道他的中文名字吗?他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如果见到他你会用中文和他说什么?”等,将需要操练的句型融入到问题里,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汉语进行对话,和枯燥的造句和句子成分替换练习相比,这些策略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2)符合实际需求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初中级汉语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很多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将来通过交换项目去中国学习或者参加夏令营去中国游学.他们最急需掌握的交际内容有以下几点:①重复请求,如“对不起,我的汉语不太好,请你再说一遍.”;②问方向,如“洗手间在哪儿?”;③点菜以及西餐、饮料的中文表达,④日期及时问的表达;⑤流行语,如“太酷了”“很牛”等等.因此输入材料应该遵循实用原则,强调语言功能.

2.课堂氛围的营造

(1)互动式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是目前第二语言教学界最为流行的教学法之一,强调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把真实的交际情形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比如在询问姓名职业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制作中文名片,让学生互换名片,完成交际任务.还可以利用实物布置教室,模拟在中餐馆就餐、在中国朋友家过春节等等.

(2)激发成就动机

在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表达的正确性、流利性缺乏自信,在口语练习中常常会选择回避难度大或不熟悉的词汇和句型,采用语义替换、简化等策略进行交际.显然这种学习策略阻碍了目的语的学习,尤其对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汉语的美国大学生来说,语言环境的缺乏已经是不利因素之一,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运用汉语进行流利自如的交际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应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降低情感过滤程度,主动进入交际状态.纠正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获得运用汉语顺利完成交际任务的成就感,比如,对于如何用中文表达“我一点也不想吃”时,学生在开始时都选择用“我很饱.”“我不饿.”代替新学的“一点等也/都不”的句型.笔者采用情感策略鼓励学生用新句型表达会令中国人刮目相看等,当学生表达准确后,带领全班鼓掌,及时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何提高学习者对语言本身的兴趣,是对外汉语教师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美国大学生对真实的输入材料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课堂交际练习中来.比如在围绕询问、找钱话题展开角色扮演游戏时,教师可拿出面值不等的人民币,先复习学过的数字和货币单位,让学生说出纸币的面值、兑换成美元是多少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和消费者,表演消费者发现找错钱然后提醒收银员的小故事.

(1)适当的文化因素教学

中国文化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都是很神秘的,特别是在美国这种历史很短的现代化国家,不仅有像洪博培这样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政界人物,有很多从未学习过汉语的普通人对中国文化也比较向往,甚至会用汉语说出“关系”“风水”“阴阳”“气”“少林”等富含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不少人清楚自己的中国属相,这些侧面现象都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强大魅力.很多学习汉语的学生都渴望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中国特有的文化充满了兴趣.文化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之一,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因此在口语教学中适当融入文化因素对提高学生兴趣大有裨益.

(2)增加母语正迁移材料的输入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经常会不由自主进行母语的迁移,对于母语的负迁移引起的偏误,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而对于母语的正迁移应该引导和加强.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汉语中某些和英语语法形式或者语音相类似的表达显然更易接受和掌握,是理想的“i+l”输入材料,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以《中文听说读写》(第一册)第三课为例,在学完“你喜欢吃中国菜还是美国菜?”之后,可以就此话题进行词汇的拓展练习,比如汉语中一些音译的外来词,“汉堡”“三明治”“巧克力等‘可乐”等,同时运用这些词汇继续和学生互动,进行轮流式提问“你喜欢等吗?”“你喜欢等还是等?”,由A学生提问,B学生回答,B学生提问C学生回答,以此类推.由于发音类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焦虑大大降低,参与度明显提高.

作者简介:李蕾(1987—),女,汉族,陕西延安人,陕西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