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093 浏览:81769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从问题意识入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教材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学生没有充分地阅读,没有在阅读上的思考,问题意识的培养完全是无本之木.只有课文读得充分了,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运用声情并茂的导语,直观的材料、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次在时间上予以保证,放弃琐碎地分析课文的做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再次,因“课”制宜,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听录音看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交叉运用,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中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并做到边读边想,才会为更深层次的思考打下基础.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保证.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需要环境的熏陶.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与是否有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认知、记忆活动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愉快的心境,能活跃学生思维,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首先,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放下架子,改变那种“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观念和行为,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情绪,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要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和亲切和蔼的举止努力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为学生的提问提供“安全感”.

其次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青少年学生天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珍视他们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提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要充分运用表扬的武器,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许,强化提出问题的勇气和兴趣.表扬意味着对某种行为的认同,受表扬的人会得到一种自我满足感,可进一步激发其内在动力,这种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奖励对学生来说更为持久和稳定.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竞赛法和评比法,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所谓竞赛法即只要能就课文的某一方面提出问题就表扬,看谁提的问题多,展开竞赛,为避免只为提问题而提问题,还可采取评比法,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评比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强化学生提问的勇气,并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在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会有所增强,但要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1、以旧引新.引导学生调动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对新接触的课文进行思考,发现疑点便可提出问题.

2、寻求详情.一篇课文的关 键 词 语或句子往往是揭示中心之处,概括性极强.抓住关 键 词 语或句子,引导学生作具体深入的探究,从而提出问题.

3、揭示矛盾.在一篇文章里,常会出现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或场景,构成矛盾,这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有特殊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矛盾,就能提出问题.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上学路上与上课时所见的场景气氛完全是相对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矛盾,提出问题.

4.检测设探索.从文章的整体或局部,检测设另一种情况或结论,引导学生探究,提出问题.

5、激发悬念.有些文学作品,作者往往在叙述过程中,省掉或模糊一部分情节或细节,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艺术”或“模糊语言”.在教学中寻找这样的“空白”点或“模糊”处,设置悬念,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从而提出问题.

6、运用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运用比较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好方法,课文之间的人物、场景、情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关联性,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适时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高凤杰,教师,现居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