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484 浏览:41903

摘 要:文章从师范生这一特殊的散文阅读对象出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探讨了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指出散文的阅读教学不仅培养鉴赏能力,亦可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关 键 词 :阅读步骤;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石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29-01

阅读对不少现代人来说,已是一种常规的生活.为什么要阅读?目前出于应付应试教育的需要,不少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只讲考试的内容,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实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往往被忽略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阅读?已有很多通识类的阅读方法,我认为不同的阅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同,阅读方法也应不同,比如高校师范生现代散文的阅读和鉴赏是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散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呢?在多年的《现代散文研究》教学中,作为辅助性的教学需要,我根据师范生将来语文教学工作的需求,结合现代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从更高的审美角度去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因此,常常要求学生务必细读一定的散文文本作为基础,并力求熟谙散文的阅读鉴赏三步法,即:初步阅读,整体感悟了解;再次阅读,把握文章主旨;反复阅读,品玩文章韵味.这也是我的散文阅读教学的主线.


郭沫若以诗人和戏剧家著称,其实郭沫若的散文写得也很不错,比如他早年的《石榴》.

散文教学,少不了诵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体味出文中的要义及作者的情感,利于情感的熏陶.朗读的时候要善于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和思维能力,全方位体悟文章.初读《石榴》,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语调和感情.接着,教师可以示范诵读,诵读比阅读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有利地推动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入阅读.诚然,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听规范录音.范读和听录音能够营造语境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对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教师感情丰富、抑扬顿挫的范读能够让学生融进作者的感情中去,让学生注意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比如,文章的开头写道:“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一个“最可爱”就体现出作者对石榴的特殊感情,它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这样,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了解了文章大意.诵读环节的自然渗透,为学生细致体验与审美创设情境,自然为学生深入研读文章主旨做好铺垫.

再读《石榴》,就得把握文章的主旨了.在各种文体中,散文的篇幅不长,多有隐喻,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既是作者达到写作目的的手段之一,也是使得散文散发着生命的光彩而成为偏于“阳春白雪”的一种高雅艺术的重要根因,但散文的寓意深刻则是教学难点,又是务必解决的问题.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无疑,如何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这是关键的一环.在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从深层上去体察作者表达的主旨.然而,实施起来并未能称心如意,这主要是中小学生,甚至是大学生都受生活阅历和学识的影响所致.

《石榴》主旨的阅读突破点在哪里?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目的在于借石榴寄托情怀,其主旨却可多层次来研读探讨的.

倘若从政治层面解读:引导学生从石榴是“夏天的心脏”这一象征意义切入,无疑是一条捷径,这也是通常的教法.1942年,作为革命家的郭沫若,主要从事的是在国统区紧张而又繁忙的抗日宣传工作,不少论者据此认为:“作者歌颂的夏天,分明是华夏之天,是抗日根据地的天;那‘夏天的心脏’分明是优秀的华夏儿女―中国人.”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看,这种解读也一种可行看法.问题是1942年“火热的斗争”毕竟是远去的历史,即使教师讲解这篇散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学生依然是隔膜的,主要从文本本身就很难能看到这些信息,学生或许首先看到的是一棵有生命力的石榴树而已.

倘若从生命层面解读:《石榴》充溢并散发着的“火”一样的生命热力.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威力”,灿烂而又热烈的夏天到来,对于很多人来说,炎热是一种难熬的苦楚;对于众树木来说,“太阳的威力”也令众树失色,很多“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在“炎阳的直射”下甘拜下风了;但对作家来说:“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显然,咏颂的石榴在夏季能不畏炎热地开花,其意味是深长的,石榴代表着一种勃发向上的生命精神,也意味着生命的灿烂绽放――解放与自由的渴望.

好的文章为何耐读?倘若从审美层面解读,因其有韵味,韵味可以说包括“言味”和“情味”.反复吟读《石榴》,品玩文章的韵味,也是饶有兴致的.审美是文学教学的着眼点,也应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著名作家曹文轩认为: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和知识.散文阅读教学理应将“美的”作为一种目标,其实,也是在“美的”熏陶下,获得了知识,提升了思想.

“情味”前文已有涉及,主要说说“言味”.闻一多曾说:“凡读文学书,如小说、诗词等,不妨细读,反复吟咏,再四抽绎,以领会其文词之美.”①散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散文表情达意的相似度检测.比如《石榴》的文采:诗人郭沫若是将《石榴》“当诗一样写”的.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大家一般会本能地排斥工丽的修饰,追求纯朴与自然.这里,我们所说的 “当诗一样写”其实是一种姿态:郭沫若用诗人的眼光发现了石榴的诗意;郭沫若用诗歌的语言去书写石榴;郭沫若用诗意的情感去充盈创作.显然,短小精致的《石榴》文采飞扬,得益于其诗意的营造.比如《石榴》的修辞:在描写石榴果实时,文章写到:“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短短几句,设问、反问、拟人、比喻全派上用场.教师在讲解时,若把句子换一种说法:“秋天来了,石榴裂开了,露出像皓齿一样的子实”,表达意思一样,表达效果天差地别.在描写石榴的枝叶时,文章写到:“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个对偶句,可以收到一种节奏美,韵律美的效果.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被“美的”熏陶,也品玩“言味”的魅力,当然和理解和阐释文意是分不开的,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散文自觉的鉴赏能力.

现在的中小学散文阅读的教学任务我总感觉分得过细,散文阅读教学任务似乎仅仅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其实任何教学都是一个整体,不存在分割的问题,散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处也是突出的,只是读者未必自觉感悟到而已.比如《石榴》细腻的观察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可由对石榴花的描写见“一斑”:郭沫若紧紧抓住了石榴花的花形特点,以诗人所具有的浪漫特质,以考古学家所具有的学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从希腊式的安普刺红玛瑙花瓶儿到古味盎然的中国式青铜器用于突出石榴花形的写法,已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令人讶异的是,本来写的是夏天的石榴,一下子又跃到秋天的想象,她们变成了“皓齿的美人”,这联想不是诗人郭沫若是不易做到的.可见郭沫若的观察之敏锐,想象之奇特.试问,观察力与想象力不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吗?

最后,作为完整的说明,我们也应看到《石榴》的歌咏石榴,满腔情感的宣泄缺乏节制,尤其想象的漫游,一般的读者或许跟不上步伐;另外,作为散文,排山倒海式的辞藻,虽有强化文采功用,缺乏节制也有破坏读者阅读接受的印象,或许这就是艺术的辩证规律.

注释:

①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卷致闻家驷[M].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