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96 浏览:130761

内容摘 要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关 键 词 :抒情散文 教学 策略

我国散文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曾以正统文体端坐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以“载道”的作用俨然排在诸文学、文体之首.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必修一为例,散文篇目众多.必修一共有选文21篇,其中散文14篇,所占比例高达66.7%.现代散文12篇,占全部散文的85.7%,占全部选文的57.1%.由此可见,散文是高一语文教材中的主要文体.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文献资料更显单薄,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潜心体会文本,以文为桥梁,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这篇文章中,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进入鉴赏阶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等等,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富于变化,使人产生美的联想,第三段写山间雪景,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迁移到写作,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可以侧重于评析,谈一谈鉴赏心得,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比如,采用拟人手法,检测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借鉴课文的笔法,结合阅读的感受,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以它为点,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紧扣教材,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一是朗读,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语言如诗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读出文字的美来,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而文章又很长,不可能面面俱到,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杆,笔直的枝等”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挖掘教材,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精心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利用教材,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结果是“我心归去”,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为什么要“归去”,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因为作者移民法国,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2002年2月,获得法国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为下文作铺垫”,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江凤娟,江苏扬州市公道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