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教学的一点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28 浏览:31550

摘 要:诗歌教学的四个基本任务是语言、形象、情思、技法.应在课堂上紧紧抓住诗歌提供的语言事实,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累,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引导学生加入对诗歌的二度创作,让学生受到渐染,获得启迪,得到情感激励和思想智慧.

关 键 词 :诗歌教学;语言;形象;情思;技法

任何一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都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而这种“再创”,首先,一定是在诗歌已有文字(语言)所提供的诸种可能的艺术时空之内的;其次,又必须有读者自己的感情、想象、生活、经验等参与其中.没有这个再创作的过程,其理解、其鉴赏至少是低效的、乏味的.


这里边,有两种必要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第一,鉴赏诗歌必须首先从语言出发――这样说来,诗歌课上,对原诗语言的必要理解、阐释、分析,的确是起码的、基本的、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诵读是初步感知和理解诗歌语言的重要手段)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还必须加入读者自己的感情、想象、生活、经验等因素,诗歌才可能由死的变成活的,由抽象的变成形象的,由纸上的变成心里的,由作者的变成读者的――至少是作者与读者共有的.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何为?

首先,对于要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这首诗歌,你完全可以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和深度阐释――当然要注意原诗的语言“限制”而非任意“发挥”.而且你的理解,还应是在大量阅读并占有前人对这首诗的理解阐释基础上的――检测如这是一首经典

古诗.

其次,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诗歌特点并遵守认知规律,尤应避免以下倾向:比如,在不解决文字障碍的前提下,一味诵读或立即“拔高”;比如,不顾原诗的语言事实而一味地“戏说”或“歪批”――并且美其名曰“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而沾沾自喜并以为这就是“意外生成”或“自主研究”的丰硕成果――须知,固然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是哈姆雷特而非脱离其主要性格特征的堂吉诃德;又如,原诗的作者、背景、内容等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距离”太远或“落差”太大,而为师者却不提供足够的理解帮助――这时候“知人论世”是极有必要的;再如,当学生出现“接受障碍”时老师不及时提供自己的经验以供参考等等.

从抽象的语言文字到具体的艺术形象,这是一次重大的转变甚至是艺术的飞跃,是一种需要联想、想象等心智能量的创造性认知活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并巧妙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学生的创造想象,让学生的情感和经验参与进来.没有哪个学生是一张白纸、一片空白.他们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影视观感、人生体验、天真想象等等都是理解诗歌的先天优势和生长诗歌的肥沃土壤.可以说,孩子的心灵正是诗歌的天堂.

一首诗的具体认知过程,一定要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规律.开始阶段,一定要通过预习、诵读等手段,让学生熟悉全诗,把握大体轮廓和基本格调,并应牢牢抓住审美初觉――往往是宝贵的艺术直觉.接下来,就是扫清文字障碍,并透过文字把握形象、情思和技法.在这个阶段,起初我们可能是一句一句甚至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理解、阐释、分析、品味、琢磨其字里行间和文字之外的余味和寓意.有时候单个词语就是鲜明的意象,一组词语就是一组意象,最后,由分到总,合意象而成意境,把一组组词语连缀成一幅幅由许多意象构成的立体的活动的充满主观情绪和个性色彩的画面.(甚至是连续的动态的画面)这是一件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事情,也是常有困难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老师的本领,学生的素质,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分的、艺术的展现.如果诗歌鉴赏没有这个“白热化”的思维过程,缺少这种艺术再创作的成分,那么它至少可以说是不充分的、不成功的.

那么,诗歌鉴赏是不是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呢?不是的.还应该有个“冷凝”的过程.就是说,那个白热化的、近乎沸腾的思维状态,只是师生联想、想象最活跃的过程,只是诗中原有的与学生已有的在课堂上相遇了、相认了、反应了.比如,情感熏陶,心智启迪,比如,语言积淀、表达技巧的学习与丰富等等.这些,我们一定要通过语言把它们明确、总结、归纳、珍藏起来.

正所谓,诗歌,从语言开始,到语言为止.也就是说,诗歌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相对有别的分(局部)总(整体)阶段;诗歌鉴赏的结果,也确有无形(情感熏陶、心智启迪等)、有形(语言积淀、表达技巧等)之分.但一切都不应脱离语言这个核心,一切都应依托语言来进行,围绕语言来展开,借助语言来建构,最后,落实到语言文字上.比如,诗歌鉴赏最无形的情感熏陶和心智启迪,有时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我们还是要努力通过比喻、类比、替代、互证等方式加以描述和佐证,尽量形成具体的言语成果.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课堂上紧紧抓住诗歌提供的语言事实,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累,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引导学生加入对诗歌的二度创作,让学生受到渐染,获得启迪,得到情感激励和思想智慧.

||编辑 李建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