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模式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923 浏览:103579

摘 要:微课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因其具备时间简短化、知识碎片化、情境案例化、解析深入化、资源呈现非线性化等特征,逐渐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本文分析了微课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困惑,并以此为衔接点,将微课应用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中,以推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变革.

关 键 词 :微课 信息化教育 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36-01

“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微”产品,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等,而作为其衍生产品之一的“微课”,也对教育教学形成了新的冲击与挑战,引发了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掀起了学习模式变革的新浪潮.信息技术因其特殊性――既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又可以作为一项技术手段,在“微课”教学模式的推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利用数字化时代的优势,将先进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俨然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新挑战.


1.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具备时间简短化、知识碎片化、情境案例化、解析深入化、资源呈现非线性化等特征,能够促进学习者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自主控制和调整学习的进度,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有意义接受、记忆、迁移与应用.

下面,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第五章第三节“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这一主题为例,浅析微课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章节的知识具备如下特征:知识点零散、实践性较强、课时分配有限.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将无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或学生该如何通过短暂的学习,把握图形图像处理的技巧并能够巧妙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呢?

教师在该章节的授课中,主要选取了三个贴近生活的案例,以案例作为任务驱动学习者的渐进式学习,这三个任务分别为:①调整图片(如旋转、调整亮度与饱和度等属性);②修复图片(如修复金字塔涂鸦图片);③设计图片(如利用素材构建一幅夜景图片),三个任务的难度逐渐提升,但其符合奥苏贝尔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前两个任务教师进行了讲解与操作并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并体验了图形图像简单处理的乐趣,而第三个任务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它不仅需要学习者以前期的学习经验作为基础,还需要学习者有创新与设计意识的参与.因此,教师对第三个任务采取了微视频的形式,讲解其操作步骤与技巧.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控视频的播放进度,且能够将习得的技能较好地应用到其作品的设计中;有的学生能够重复播放对某细节的讲解,深化其对该部分的理解;还有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其他操作方法.

由此可见,微课在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教学效果的优化,而且其形象生动的视频画面,有利于学习者多媒体通道信息的获取,潜在地延长着学习者有意注意的时间,促使其实现有意义学习、个别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目标.正如祝智庭等人所指出的,“微型学习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适应了学习者呼唤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的需求.”

2.微课对教学的启示

微课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新宠儿,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必然需要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验证.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与应用微课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因为他们具备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与技能,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还是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微课模式.严格地讲,微课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则会优化教学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产生负面影响.由此,我们需要在应用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时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反思(微反思)、师生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这表明微视频既是微课的呈现形式,又是微课的核心所在,因此,微视频的制作不能流于形式.微视频制作得“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微课教学的效果,其中“适当”是指适合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定位、设计与制作相应的视频,避免将其模式化和技术化.

(2)注重微课的体系化建设.虽然微课的重心在于阐释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吸收,但教师还应该注意到知识的整体性,尽量处理好微课的“微”与“全”的关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化重构,形成颇具个性化的知识地图.

(3)注重微课中的多向互动.微课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也实现了学生与终端(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间的交互.但到目前为止,能够实现学生与学生交互,学生与教师交互的还很少.教育虽倡导学习者个性化知识的获得,但更多的交互有利于拓宽学习者的视野,碰撞出新的智慧的火花.

(江苏省兴化中学,江苏 兴化 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