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层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效现象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431 浏览:46449

一、现今语文课堂教学无效的概述及类型

所谓“教学无效”即指教学培养过程是低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是失败的,或者说不能够取得预想的效果.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的是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负效),导致学生不能获得发展的现象.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的载体语文课程与我们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对语文教育尤其是基础阶段的实践与改革也从未间断.按理说,这样备受瞩目与重视的一门课程,在如此高的实践消耗下应该并且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不少教育工作者都严厉地指出小学语文课堂投入高,效率低的问题,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教授就公开表明当前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犹如煤的形成,无论教师与学生付出多少努力,最终只能得到一小块”.我们先不去深究这句话是否说得公正贴切,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非常尖锐地揭示了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严峻形势及其存在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与探讨的重点.


根据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与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堂中教学无效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无效导入:我们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会成功的吸引学生们的眼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从而不由自主的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但现行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刻意的新颖与热闹以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然而往往会因为过分夸张导致这些导入偏离主题或者难以收回并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2. 无效提问:无效提问又称为无效对话,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使提问成为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提问,并未起到任何教学效果的提问.教学提问作为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使学生更为主动更有方向性地去探讨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与把握;而无效的教学提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甚至使其形成错误的情感体验.

3. 无效阅读:阅读教学中的低效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过程中或者过度挖掘文章深意,或者只是停留在文章表面,又或者是过度延伸拓展,引出许多与文章本身毫无直接联系的知识让学生去分析去消化去记忆,却忽视学生本身的能力与文章的本来存在的质朴意义.这种阅读教学不是太深、就是太浅,有时候又太广,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难以抓住重点难点,最终影响其对阅读内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从而导致阅读教学的无效性.

4. 无效合作:合作学习旨在让每个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课堂舞台让给学生,力求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探究中去.合作学习因为讲究合作性、自主性、探究性而被广大语文教师青睐,成为许多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风景线.然而,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全面把握,教育倾向的习惯性往往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的无效性.

二、教学层面看语文课堂教学无效的原因

上文中已经概述何为语文课堂教学无效及其类型,可以说这是对当前语文教学无效从现象层面的把握.在了解现象后需要我们去探究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方能进一步去探究其本质,最后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造成语文教学无效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仅包括课堂上的一些因素,还有评价体制及考试制度方面的因素.但语文课堂作为最直观最立体的教学呈现舞台,语文教师作为这个舞台上最重要的主演之一,演出效果如何自然与其直接相关,受到人们的争议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这里对语文教学无效原因的探讨主要是针对一些课堂因素而言的,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语文课程性质、语文知识、评价体制、考试制度等相关原因暂时不予讨论.

通过阅读许多学者的文章,总结他们对语文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成因的分析,从教学层面而言,我们可以从教学模式、教学主导、教学方法三大块来探讨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成因.

1. 教学模式僵化.语文知识因其特定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因文而定,因课而改,因时而变,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根据教学知识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在设计教案时却是千篇一律,复习导入―讲解新知―巩固知识―课后练习,每个环节的设计也按照固有的模式而来,几乎很少出现变化.学生在每日的重复教学模式冲击下,失去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逐渐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政治化教学.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很简单易懂的一篇课文教师们都能进行思想内容分析并将之升华到非常高的高度.例如:父亲将一小半西瓜让给儿子,很正常的一件事,却体现出了父亲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一些思想内容更为突出明显的文章更是将语文课活脱脱的上成了政治课.我们可以理解教师们这样做是想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达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的目的.然而,他们在追求深层次的政治意义的同时却忽略了语文的实践性意义,片面强调了语文知识的思想性,而对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性视而不见.

3. 在教学主导方面.

(1)教学目标形式化.上文已经提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思想性而忽视其工具性,将一些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对学生运用语文听说读写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落不到实处,这就是对教学目标把握错位的最好例证.除此之外,许多教师们对教学目标的设置往往形式化,乍看上去是三维目标,事实上仔细分析品味却毫无实质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当今语文课堂教案设计上的教学目标撰写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摆设与形式.

(2)教师角色把握的越位与缺位.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来体现,两者相辅相成.这就需要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拿捏要十分到位.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师们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越位与缺位,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教师完全占据课堂,事无巨细地为学生们讲解,认为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几乎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过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自身主导责任,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自读、交流、合作、探讨,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结果导致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4. 在教学方法方面.

(1)新型方法流于形式.为响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号召,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纳入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境表演等,旨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可是,这样的教学虽然使得课堂红火热闹,但由于多数教师不能把握这些新型课堂教学方法的精髓,不能起到引导或掌控全局的作用,最终导致这些方法逐渐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而流于形式.虽说课堂花样很多,然而效率却很低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滥用成灾.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选择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我们知道多媒体可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教学形象,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这一点上许多教师又出现了偏差,他们完全依赖通过多媒体来呈现所要教学的内容,完全或大部分地放弃板书甚至是讲解,让多媒体的技术功能代替教师的讲解角色,让自己沦为一名幻灯片放映员,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事实上,多媒体的应用有时亦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忽视了语文课程无限的意境美.

(3)教学资源的过度挖掘与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知识进行一个深层次的探讨或者是横向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开阔眼界是应该的.但是,要有选择性的来进行这样一个工作,而不是像许多教师一样过度挖掘过分拓展,举凡与知识内容有一丝关联都一概呈现,觉得让学生知道越多越好,越全越好.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仅挤压了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还会导致学生模糊知识的重难点把握,想要一概吸收却又没有能力,最终只能胡乱的吸收一些表层知识,导致语文课堂的高耗低效.

三、应对语文课堂教学无效的策略浅探

无论是教学模式方面、教学主导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因此在应对策略的探讨及实施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敢地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线条化的教学设计,做到因材备课,因材施教.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进行交际的能力,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2.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明确自身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与自由去进行自主及合作学习,但前提是教师的幕后操作一定要到位,适时引导,掌握全局,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对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考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知识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颖越好,而要考虑最大的可行性及效果.运用多媒体及拓展知识时也是如此,需要适度把握,灵活选择知识呈现并讲解,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增加课堂教学的质量.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语文历来是争议最多的教学科目.对于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一些批评可能有失公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确实揭示了语文教学无效与低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很多,包括语文科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直接最有效的则是从教学入手,对症下药方能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