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84 浏览:21461

摘 要: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关 键 词 :情景教学 小学生 数学 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活动中感受数学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根据校情、学情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小学生学生年龄小,普遍爱玩好动,对学习还不是理解的很深 这时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小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深刻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从实际教学来看,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教学,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认知的平台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生活实践.而儿童的认知特点也验证了从生活出发, 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这一教学思想的可行性.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 大量的内容都来自于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初, 就要善于给学生搭建一个认知的平台.比如, 教材中关于各种度量衡的认识, 各种平面及立体图形的理解, 都可以在生活实践中找到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在学习前先去感知这些生活常识, 然后再把它们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 这样更容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通过预习,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容易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中.

三、创设激励情境,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过程中体验成功乐趣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课堂上开展以下活动;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 看谁最先解答出来等,然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做得又快又准,老师都佩服他了!你回答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很好!你真聪明!还能继续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四、创设铺垫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可以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具有重要作用,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融洽师生关系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情感教学,还体现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不能喜“优”厌“差”,要真诚地给学生以信任、鼓励及和气融融的情感气氛,为顺利上好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即所谓的数学“优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学习,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的题目设计要有坡度,留有难点,让这部分学生挑战;在研讨环节中培养他们与人合作、欣赏对方的良好品质;课后作业留有思考题,给他们足够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吃得饱”.对于上课反应慢、课后作业不完成、讨厌学习的学生,即所谓的数学“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鼓励.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改变对后进生的态度,“从最后一名抓起”,增强对后进生的情感,课下多找他们谈心,对症下药;课中倾向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转变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的沉闷.多给他们机会,发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多参与、多发言,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的学习

我国著名的思想教育家朱熹说:“启为开其意,发为达其辞”.即让学生处于想思、想说的状态.一是要强调学生的状态,学生处于什么状态时学习效果好?二是要掌握启发的要领.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强调,这样师生关系才和谐,要善于鼓励,而不要压制,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要善于启发而不代替学生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有创新.三是启发要把握时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循序渐进,学习效益水到渠成.

总之: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 , 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思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生活情景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 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利用生活情景教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从而提高认知数学的能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