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阅读教学的生命性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992 浏览:116636

摘 要:当前,语文教学已经鲜明地强调了言语教育或者说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通俗观点.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一味突出语文味而忽略人文性.从生命认识的高度,注重阅读教学的生命性,坚持用生命濡染去帮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能够构建一个强大的阅读磁场.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所谓的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都应提到一个生命认知的高度去掌控,从而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阅读 教学 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14-02

作者简介:向英(1976―),女,贵州正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贵州遵义市正安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我们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时候,畅谈“语文味”的时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造成了语文教材人文价值的流失.具体来说,阅读教学似乎更偏重技巧性,而忽视生命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彰显阅读教学的生命性.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可见,阅读就是一种多维对话的活动,它必然关涉对话主体的精神活动.这个对话主体包括作者、阅读材料、读者,在教室里还有教师的参与.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我们必然始终离不开对阅读主体的生命化观照.显而易见,如果不能充分激活他们的生命体验,不能指向他们生命成长、发展的未来需要,也就很难吸引他们积极、有效地阅读.

有的人也许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语文的本质就是语言文字的习得.不错,笔者不否定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而是强调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笔者认为在强化语言文字习得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观照它的生命性;在观照生命性的同时,我们也许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文字的真正价值.“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2],是思想、精神活动的载体.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绝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

请问,学生为什么要阅读?一开始他们的目标不是习得语言文字,而是关注材料的内容.当学生和小朋友一样,津津乐道《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时候,他们的兴趣点在于人物角色多么有趣,所体现的思想多么值得评论.当时值青春年华的他们去捧读一本言情小说的时候,他们一定沉入其中,不愿离开.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生命成长岁月正演绎着属于青春的故事,而这正是一段燃烧的岁月.检测设我们利用这样的作品,和他们一起去分析语言文字的艺术,其教学效果一定非常出色.这启示我们,语文教师何不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价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文字呢?

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发生.而没有观照学生的阅读需求,一味地按照教学目标的预设推进,不懂得打通学生的实际阅读期待与刚性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不可能成功实施阅读教学的.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际需求是阅读教学首先必须考虑的.那么,学生阅读有哪些期待和需求呢?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实用类文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助其习得实际技能.而对文学作品则必须下功夫了,因为个体差异,会出现选择性阅读的客观现实,但是教学目标又要求语文老师必须完成阅读教学,这就会发生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我们必须引领学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认识高度.如果我们创造一定的环境,在学生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天地,学生领略到无限风光时,就会不自觉地感知文学作品滋养生命的重要价值,由衷地产生一种神圣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体验到生命的庄严,那么,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就会变得特别强烈.当然,语文教师首先要升华自己,能够阅读、享受文学作品,用自己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熏陶学生.当阅读成为一种必须,就像人需要空气、树需要水分一样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需求.有了这样的铺垫,阅读教学就会渐渐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强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濡染,突出对自身生命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是我们增加阅读教学价值的理性途径.所以,笔者倡导,语文教师要站在生命的高度去审视语文教材和我们的教学对象.有人认为,文学性强的作品,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有的就是以生命为话题,这比较容易提高到生命的层次,但是那些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所谓的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太容易了.其实,这里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议论文是作者对客观外界的主观认识,表达作者的观点或主张,告诉大家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说服别人如何.这不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吗?当鲁迅听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心”的荒谬论调时,他怒不可遏,口诛笔伐,写成一篇犀利的檄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这是一个时代的鼓手站在时代的高处,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民族生存发展的深情观照,是一个热血志士的生命强音.分析这篇阅读材料,我们如果能从鲁迅的民族大义和个体生命力量的角度出发,能从批判提出谬论者的生存哲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其论证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张力,在品味分析和反复吟咏的基础上,就一定能够建构强大的阅读磁场,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精神修养都会跃升到一个新境界.

而说明文同样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如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有人也许会发问:面对这样的说明文,怎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生命性呢?其实,至少可以体现两点:一是科学精神,这是提高生命价值所不可或缺的财富,只有拥有科学精神才能够客观地审视、掌控生命世界;二是生命的美丽,花儿的存在美化着世界,更美化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获得惊喜的发现,认识到生物世界的神奇和美丽,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味、很有美感的事情.如果我们从这个高度上去引领学生习得科学的说明方法、感知科学的说明语言,那么阅读的生命性就体现出来了.

对于古诗文阅读,一开始很多学生有抵触情绪,不能顺利地像读现代文一样很快地把握字面意思,教师必须帮助他们闯过文字关,经历咬文嚼字的过程,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字、文学、文化的伟大之处,继而,我们就可以像读现代文一样去品析、涵咏了.从某种程度上讲,一篇篇古诗文就是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一个个跃动的生命,阅读他们,岂不是坐卧尺寸而广听古人的生命绝唱吗?

总之,语文老师在坚守言语教育的同时,需要提高生命化教学的力度,给言语教育找一个合适的实现途径或载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更有亲和力,始终洋溢生命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认识阅读教学的生命性,其实就是把握学生最原始的阅读需求,帮助学生快乐地成长,使他们享受到生命的实际存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生命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困惑,舒缓紧张和焦躁的情绪,获得足够支撑生命健康成长的智慧、情感和精神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人格,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生命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