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三部曲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710 浏览:44648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111-02

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手段之一,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阅读教学.低年级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更有理由做好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一部曲: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强调识读、感知.

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字、词、句、篇的听、读、认、记,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感知课文大意是第一阶段教学目标.低年级识字量不多,阅读能力较弱,所以需要先进行生字词教学,扫清阅读障碍.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第一阶段至关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突出识字写字教学.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识字”的原则, “识读结合”、 “识写结合”,即“寓字音、字义教学于读通课文之中”(识读同步),通俗的说: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这样,生字词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生字词教学之后,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以达到朗读正确、流利的标准.由于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有意注意时间较短,若不采取有效方法,单纯让学生自己读,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无趣.这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采取各种方式组织教学,有效激发学生读书.比如,可以分角色读、化妆读、放录音、播视频、诵读、默读.还可以围绕课文主题,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反复读.

以《谁的本领大》一课为例,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一字一句读正确,读顺利.然后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陆续地举起来.这时可以再叫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将不懂的词或句子圈划出来.大家又埋头认真地读.不久,一只只小手又举起来了.这时教师不急于答疑解惑,而是再次让学生读,并想想这些问题能否联系上下文来解答.这一阶段是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钻研文本,体验成功的阶段,所以大家读得特别投入.有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完成了个体的阅读体验与感悟,在之后的心得交流中,课堂气氛显得相当活跃.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充满了个性,如:“风和太阳为什么要比赛呢?”“风和太阳比赛为什么没有裁判?”

第二部曲:熟读课文,促进领悟,突出对关 键 词 句理解.

阅读教学第二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领悟课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熟读课文在领悟课文上下功夫.这一阶段,文字符号所描述的事物在大脑里还原为图象,逐渐明晰.学生随之渐入佳境,感受语言的熏陶,领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学生的“领悟”,取决于教师的适时、巧妙引导.教师的引导应以读为主.通过关 键 词 、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学习《大禹治水》一课,通过对第二自然段自由地读,大声地读,熟悉了第二段所描写的情景后,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引导学生说说:“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经过讨论后总结出重点词语:“一心治水、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通过教师反复地引读,学生就能在读中体会到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造福百姓的献身精神.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靠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思想内容的归纳.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 “主位”地位,就要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读中“自悟”.低年级课文都是现代汉语,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地读、反复地读,“个体地读”,去“领悟”,去“体味”,是基本能够读懂课文的.


教师的引导还可以体现在学生的疑处:大禹治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为什么都是“九”?为什么不是“百”,不是“十”,不是更多?这说明学生还不理解“九”在课文中的含义.这时教师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找出前面的句子:“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有感情地读一读,认真读一读,体会一下:这里的辛、苦和山、水是不是正好是“千”与“万”,如不是,那又是什么意思呢?通过启发、引导、比较,学生悟出了“千”与“万”并非实数,而是表示多的意思.教师再次引导:“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和“千山万水”的意思是不是一样?最后,学生自己给出了答案,解决了疑问.这个结果不是教师分析的、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从充分地阅读中领悟出来的.

第三部曲:精读课文,情感升华,重视语言积累运用.

有人曾说过:“我们的教学如不能让学生得到人生的感情,那么这种教学便是苍白无力的.”即使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对文句字面的理解上,而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课文精髓,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教学课堂不但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去感觉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如《母亲的恩情》一文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结合课本的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孟郊《游子吟》的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母亲对远游儿子的关爱之情、体验游子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至此教师引导道:“读了这几段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我懂得了我们要像孟郊一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有的学生回答:“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有的回答:“我要帮妈妈做家务.”还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我要倒杯水给他们喝.”等这就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的感受、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与课文作者的情感、与课文主人公的情感形成了共鸣.这时教师又趁热打铁,出示了一段《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尊长辈,习礼仪.等亲有教,儿恭听,做错事,即改正.”让学生朗读.课外拓展阅读与课文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使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再次得以升华.

总之,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三部曲,每一部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个性化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新课标理念.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钻研文本,学会思考,学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