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34 浏览:69851

摘 要: 文章从语文高效课堂提出的背景入手,着重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两种伪高效的现象:“新潮课堂”和“教育”,并从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生存、语文和生命三个角度深层次分析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关 键 词 : 新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教学

1998年开始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迄今已经走入第15个年头,课程改革也由期步入稳健期.如果说在初期课程改革如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正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高效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

高效的反面是低效,高效的提出正是因为有若干低效的现象的出现,以语文学科为例,低效的课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屡见不鲜.然而寄身于语文课程改革之中,冠高效的帽子、行低效的实质的课堂却不少见,这种“伪高效”的教学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一)伪高效之一:“新潮课堂”

在历次课程改革中,形式似乎总是走在内容的前面,这一次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很多老师对固有的传统语文课堂模式作了大幅度的改革.多种文艺形式进入课堂,如导游式课堂、小品、课本剧式课堂等.多种电视栏目进入课堂,如访谈式课堂、新闻式课堂等.这些新潮课堂,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毋庸置疑,它们对推进课程的改革,更新人们观念及提高课堂效率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物极必反,这些本应是课堂的辅助手段、形式,在不加节制的使用中有渐趋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之势.“唱起来、跳起来、闹起来”的语文课堂离它的本真越来越远,语文味淡了,娱乐味浓了;安静的思考少了,作秀的表演多了.这种“新潮”的课堂模式明显偏移了语文教学本质的轨道,虽然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虽然它是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思考的,但是当形式冲淡了内容,当“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些常用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和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被忽视甚至是弃之如敝帚,其结果是极为可怕的,从长期语文教学的效果而言,也无疑是低效的.那么对待这类“新潮课堂”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这种“新潮课堂”应适可而止,不可没有,但也不可滥用,这就像一道菜一样,味精和盐是必需的,但是如果放多了,那菜就不好吃甚至不能吃.

(二)伪高效之二:“教育”

2011年全国兴起打击“”的热潮.笔者想起童年时一头猪用猪草喂养,总得大半年时间才出圈.这个用现在市场经济观念来思考,确实是低效得不能再低效了.后来为了追求“高效”,用饲料喂,不行,还嫌慢,于是有了“”.从中我们总结出一个规律出来,人们在追求低效到高效的过程中,往往会催生出一些“捷径”,而人对于这种“捷径”的寻找会无节制地向上攀升,当到达一定程度,高效就会变成低效甚至是无效.而现在的对语文课堂的追求高效似乎也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追求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最大值,本是理所当然.然而最大值本来就是一个无限接近的值,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目标,然后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提高教育的质量.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传承的过程.而现在“高效”不再是一个近、中、远期的目标,而是一个摆在那儿的指标.其实这是对“高效”的一种误解,“高效”除了效率的最大化,即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包括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外,还有一个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益的最大化或只有效果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高效课堂”.后者的评估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于是就只能用几个计算公式,一连串的数据评估前者,而如此片面地追求所谓“高效”,反而就堕入了“低效”的“渊薮”.喂养了“”的猪可以活埋,那些被我们喂养了“教育”的孩子们该怎么办呢?对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清醒的头脑,不得盲从,不能盲目.

二、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高效呢?笔者认为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语文与生活

生活是语文学科的源泉,生活为语文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想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在这外延上做文章.一是语文课堂生活化.“开窗放入大江来”开放语文课堂,吸纳与文本相关的生活元素并内化为课堂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的容量,“一桥横架南北”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连接起来,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大量生活资源的介入,也可以消除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文字产生的厌倦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高效的结果.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生活资源的引入有一个度和量的问题,过度引用了,就会冲淡文本资源在课堂中的分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授课者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无法达到,那就弄巧成拙,反而变得低效.二是生活语文化.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些又可以通过学生个体作用于生活,这就是说,生活的广阔天地是语文知识的训练场、实践地.语文学科从来就不是一门可以闭门造车的学科,它是一门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的有生命的学科,所以我们提倡的高效的语文课堂验证的标准就是,学生能否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应用起来,以及语文课堂所形成的情感价值观有没有对学生的生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对待生活的认知度和敏感度进行分析.例如,看到身边广告、标语、对联、歌词等这些和文字相关的内容,能够下意识地分析其含义,这就是对语文具有较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看到生活中美的风景,有意义的事,能够下意识地品味、思考,甚至于有用笔写下来的,这就是一种文学的敏感度.总而言之,就是把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当做语文课堂,把生活的每个具有语文味的片断都使它在心间停驻片刻,这才是真正的高效的反馈. (二)语文与生存

作为母语,语文在诸多学科中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将伴随学生终身,无论是将来学生从事哪个行业,在中学阶段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对他们都是有用的,从这个角度讲,语文的有效性中必然有一方面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实用知识的传授.首先要强调的是语言表达的训练.因为口语交际对于学生走上社会生存发展的影响较大,比如说各单位招聘时总有面试这一关,而这一关语言表达是否流利,说话是否得体就成了主考官主要考查的内容.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中“开禁”,应该舍得让学生讲话、讲废话;应该敢于让学生讲话,讲真话,甚至是讲错话.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说过: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连遇到两三个“沉默寡言型”的语文教师,非但他的语文表达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他的性格兴趣都可能受到影响[1].由此可见教师本身的语言素养及课堂上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其次,综合实践性课程的有效开设.综合实践性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顾名思义,这种课程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中综合应用语文的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纵观各个单位、部门.公关、营销、企划、文秘、助理、活动执行,哪一个职位能够离得了语文的实践能力,可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仅仅是把这些教学目标细化成几种类型的中考题目,然后反复地训练,试问,这样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吗?结果当然是否定的.最后,应用文体的学习.从最基本的请检测条、信、通知到有一定难度的调函、通讯、贺电、合同等,这些在今后工作中必然要遇到的应用文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淡化,甚至是提都不提,而这是对学生学习的不负责任,从语文长效性而言,它是无效的.

(三)语文与生命

人文性是语文鲜明的特征.人文性中的“人”是生命,文是语文.所以语文与生命的关系立足点还在于语文的人文性.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如此,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应怎么写作于人生全程.”所以真正的高效语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具体而言就是:

1.尊重生命.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定位就表现了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学生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动态的.如果我们还按照传统教学的填喂式,就是忽视这一点,就是把学生看成一个静态的容器,就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行为.因此,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以此为基准,围绕生命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设计,这样高效教学才有保障.

2.关注生命.语文老师对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语文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看重分数,而应该站在学生生命的高度,着眼于他们的终身发展,指引学生以光明并传导以力量,灌输健康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我们不能取代思品教师.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的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阅读经典文章中,感受人类文明的精华,对学生灵魂进行涤荡和洗礼.通过一场场讨论、探究,学生悟出生活的真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课堂也许不一定精致、完美,但一定高效.

3.呵护生命.1997年高考后,《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一篇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文章,标题是《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正所谓爱之深则恨之切,我们在饱受诟病的同时,其实更感受到人们对母语教育殷切的期盼.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学生所面对的社会是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如万花筒一样光怪陆离,在这样的社会中,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所以高效课堂同时还应该成为各种消极生活观念的防火墙.对于那些流行的,但庸俗的、受人追捧的、低级的内容,我们应该拒之于课堂之外,用我们的人文情怀为他们筑起一道属于语文教育的防火墙,让文学呵护他们、伴随他们成长.

总之,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美丽的生命体,只有让语文植根于生命,才称得上真正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