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3 浏览:6716

【摘 要】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作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飨读者.

【关 键 词 】 阅读;选择;训练;文化积淀;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语文教学重文道统一,文之传授与道之体悟应为语文之精要,然而多年来,教学研究者穷其全力务求一窥教之道与学之法,亦未能全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教学维度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让从教者能从人本主义出发去探讨教育之道,但诸多因素制约这种溯源归宗的教与学,亦非我辈所能企及.

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工具学科关系着学生的长足发展,而阅读这一环节又关系着学生个体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交流能力与发展潜力,它不仅是教学成绩提高的制约,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发展、个性成长、品德定位与价值取向的制约,谁忽视阅读,谁就会荒废人生,“不会阅读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我国人均阅读量的下降也反映了社会整体文化导向的某些偏颇;社会的某些不公现象、浮躁风气都使得我们缺少一种沉心静气的阅读环境,反映到学校教育上也是这样,“师之惰与生之逸”唯成绩论,唯利益化,短视近利思想让校园文化发展在某些地区受到限制,政策执行打折扣,不安心教育的领导应付检查,追求个人升迁荣辱与置教育发展于不顾的现象屡屡发生,就使得学生个人的文化积淀不够,制约我们民族的长足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谙古今兴衰之理,亦识人伦相亲之道,“礼乐”之法虽古,岂不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义,如无阅读我辈岂得闻之,又怎能心向往之而行效之.

其一、大道无法是我对阅读教与学的一种浅见,“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大家的讲解即是如此,听其娓娓,心亦滔滔,营造一种崇尚阅读的社会风气、校园氛围、家庭熏陶,能使学生于阅读中知荣辱、明廉耻、识礼仪、懂进退、得方法、铸品德,也能使家庭成员形成和谐的关系,无形中促使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为学生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道无法是一种潜移默化似的自我认同,是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种体现,在教学教程中,作为教师与应懂得“无法胜有道”的道理.作为范例的课文,老师讲的多,学生悟的少,究其原因,一是教学成绩的评写作约,怕不讲学生不会,成绩不高.二是学生缺少主动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浅尝辄止,根本就不能读明白文章,必须等老师把文章切割好了,段篇章理顺清了,词句义梳理明了,方能一口一口吃下去,还未见得就能消化吸收,所以,我认为阅读是学习任何知识的第一要素,读都不读焉能理解,又怎么能融会贯通,何以举一反三呢.

其二、阅读材料的难易应适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的实际,促动其情感的外化.有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文本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不适宜阅读过难的散文,也不适宜阅读历史久远,学生根本不理解的晦涩难懂的记叙文,还有一些不够规范的议论文体也不能归类到纯议论文体的教学中去.特别是散文的阅读,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散文的阅读题是学生丢分最多的一项,因此在选取材料的时候,一定要选取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情感流畅、语言较为通俗的为易.同时,在设计题目上也要注意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问题的设计不能高于目前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不能超出他们所应有的阅读深度.目前我们所见到的一些阅读材料中都有些过难的文章,如果仅仅是为了凑数就不必这样了,反而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情绪.


其三、教学过程要多进行阅读方面的训练,多与学生一起阅读经典作品,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以也家长互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朗诵比赛”“专题性读书活动”“辩论赛”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达到以读促教的目的.这样就能让学生个性心理得到发展,在活动中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习惯,也提高了个人能力.

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了语文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对读书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样直接触动学生内在思维的发展.我校在2012年参与省级课题“辽宁省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研究”的立项时,确立了“师生共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的子课题.学校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由教师进行阅读教与学的专题讲座,学生进行读书比赛,进行读后感评比活动.同时教师进行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展示课活动.教师撰写专题性质的论文,学生进行以“师生徜徉书海阅读点亮人生”的演讲比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学校师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氛围.这样长期持久的开展类似活动,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四,在阅读教学中亦可将枯燥的基础知识融于其中,合理的设计基础知识与阅读内容的契合,巧妙的引导学生将文与道统一起来,

设计出符合学生生理心理情况的习题,不应出现偏难怪异的阅读题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是拿成题出来,而是要有研究精神,结合学生实际,主动去思考,找寻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设计出各阶段、各层次的题目,使得阅读功能化、实效化.

教师的投入是阅读教与学得以实现目的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老师不能真正的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不能真正的走进文本,不能用心去感悟文本中的思想,那么一切活动将无法开展.所以教师必须要真正的去读书,去读一些经典名著,去读一些美文小品,而且要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在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进行学习,只有这样,对于所出的阅读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如果教师只是囿于固定的答案,那么就会使阅读教学变得僵化而没有动力,学生的兴趣,老师的兴趣也就都没有了.一个没有热情的阅读过程是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的.同时,教师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创造性的出一些原有题目中没有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师的阅读指导也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文体要给出不同的答题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的使学与考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分数做准备.找到答题的点,给出固定的答题模式.比如:记叙文的题目的分析,可以从线索、概括事件、含义、表达中心思想等方面给出.说明文中说明文语言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点:这个词语的分析(词义、语能),结合语境分析,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套话.议论文论点的确立,必须是陈述句不得运用修辞.议论文中论据的补充与分析,要结合论点的角度等等.只有教师结合具体文体给出了一定的答题方法,学生才会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阅读的功能化、实效化也就得以实现了.

其五、阅读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关系到我们全民族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也能够加以重视.

在现行的初中教材中,我们看到己经给出了必读的名著篇目,但是这些篇目我们的学生读完全文的没有几个,如果没有对这些经典名著进行阅读,那么教育部推荐的意义也就没有了.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当加大其在中考中的比重,而且考查的内容也可以由原来几分的填空扩展到语段阅读.这样一来,这些名著的功用才能在考试的标杆下得以实现,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才能通过这些名著得以实现.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谓之药也,足见之效;亦谓之善读要有所选择.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为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的潜移默化收润物之功,让优秀的思想浸润学生头脑,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眼口心的统一,亦是人对外界事物内化的一个过程,只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发自内心的自我活动才会真正的收获阅读功效,文化传承才会得以实现,教之道与学之法之统一才会回归教育本源.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