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01 浏览:94109

一、教学方式要“归真”

我所说的“归真”,是指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合乎自然规律,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有自己的特色,切不可照抄照搬.

课改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寻找更高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在积极学习其它学校的先进经验.近几年,先后学习了多所学校先进的教学方式:远的有“洋思”模式,近的有“杜郎口”模式,可以说这些学校走在了课改的前沿,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大多数教育者的认可.可是这些方式方法拿到我们的学校、用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原因是什么呢?

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要遵循“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教学也是如此.我们每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领导去实地考察,到外地学习取经;领导回来后再领着老师们学习,传授其它学校的先进教学方式;在老师们还没有完全领会实质的情况下,就开始付诸于行动了——先是按照人家制定的方法、步骤、环节操纵我们的课堂,接着是领导们听课、验收.结果下来,老师们受累不说,还忙得糊里糊涂.教学方法没有学好,却陷入了一种困惑:感到自己怎么越来越不会上课了?真有点“邯郸学步”的感觉.

从教学模式看,洋思中学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是“三、三、六”模式,其共同之处:都是把学生的自学放在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种教学模式产生于不同的背景之下,也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因此,我们不可简单的模仿、甚至照搬,要有“取”有“舍”,不要让我们的教学方式成为简单的“复制品”.

在探索、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 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改,要改教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这是改革的主流,也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在课堂上,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比教会知识重要得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他们将受益终身!

2. 创造有利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而且需要各科老师的共同努力,还需要领导的支持.在这一可能比较漫长的过程中,领导不要过多地关注眼前的成绩,因为这期间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相当于为以后的学习添加了足够的燃料和助推剂,而这才是最好的成绩.

3. 自主学习的实施不能一刀切,要分学科、分学段.拿地理课来说:小学没有接触过,对初一新生来说是一门新课,所以在他们升入初中后,有一段时间是不能让他们自学的,这期间老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他们知道如何用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理解地理事物,也就是将学生引向能够自学的道路.对地理课来说,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重要.“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中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被压缩后的一个载体.所以,在地理课中培养学生读图的技能和能力,也是学好地理的基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教学方法却应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个性特点.检测如都用同一种模式来要求的话,不但抹杀了个性,而且会违背自然规律,甚至阻碍我们改革的进程.所以,我们不能过于追求某种教学模式,要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回归真实、回归自然、回归和谐,不要给我们的课堂那么多束缚,更不要作茧自缚,让我们有更广阔的天空施展我们的才华,展示我们的个性风采,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虽然“教无定法”,但是“贵在得法”.


二、给课本知识添加“消化剂”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这里的“地理”包含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我们学习的地理课本知识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到语文、历史、政治、生物等各学科,而且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两点:

1. 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消化”课本知识.现行地理课本中,知识高度浓缩,短短的一小段内容却要学上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像是一块“压缩饼干”,如果不配以大量的“辅助材料”作为“消化剂”,学生是难于理解的.

现在的考试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有课本知识的延伸,更有社会热点的考察.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教学生课本知识,更应该把知识向课外延伸出去,以适应时代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在学习经纬度划分时,课本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是东经,用E表示;以西是西经,用W表示;东经和西经各有180°.如果只学课本,那么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不会解决:(1)图中有两条经线,均为170°,请问哪条是西经、哪条是东经?(2)此图中,这三条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所以,我在讲到这一节内容时,给学生做了如下补充:①当0°经线面对你时,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②当180°经线面对你时,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③没有0°和180°经线时,看经度的变化方向:度数往东越来越大时为东经,度数往西越来越大时为西经.

2. 重视学以致用,把地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再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学而不用,等于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补充很多实例,来说明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我在讲到时区和日界线时补充了这样两个例子:(1)经常出国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常识:当他坐飞机或乘轮船出国时,如果是往东走,则每跨过一个时区,表上的时针就要拨快一小时;如果是往西走,则每跨过一个时区,表上的时针就要拨慢一小时.这样下飞机时,他表上的时间和当地的时间是一致的.(2)以前高考时,全国是统一时间、统一试卷.所以开考时间定在上午九点钟进行.那么我们会问:为什么不定在上午八点钟或更早一点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随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我告诉学生:是因为我们国家虽然只有一个时间(北京东八区的区时),但是我们国家东、西跨过了五个时区,东、西地方时相差4个小时,九点钟对于东部地区的人们来说有点晚,但对于西部地区的人们来说,他们可能还要起个大早去“赶考”呢.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节课都有,虽然搜集材料占用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掌握得更深、更透.

在课堂上适时、适量、适当地补充课外材料,就相当于给我们的课本知识添加了“消化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

三、转变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方式.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要转变过去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1. 改变师生地位.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要“降低”,不要再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唯我是尊”.学生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惟命是从、一从老师的安排”.不妨把我们的三尺讲台让给学生二尺,让他们去讲一讲、说一说.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发展他们的个性,施展他们的才能.

2. 尝试角色互换.以前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现在我们可以让学生提问,老师回答.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因为他们提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自学过程.我们还要善于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老师也当一回学生.这样不但能改善师生关系,而且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学生在新奇之余,也会对学习产生一种,激发起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潜能.

当然,改变师生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师”而异,因“生”而异.这需要我们在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发现其中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