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45 浏览:20414

【摘 要】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引领学生变式训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3.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确保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变式训练;可持续发展

自从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课程标准后,新课程引领广大教师走上了新的教学道路,涌现出许多新思路、新教法.我从教多年,从中体会最深的是新课标更具时代气息,增强了数学的实用功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对教师的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尤为突出的是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充分调高学生的积极性、主要性,达到最大教学的学习效果.现就多年教学实践浅谈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的,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堂课,创设好教学情境,才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交流.

例如,我在教学反比例函数应用时,由于本节教科书第1例起点过高,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于是我设计较为简单的问题1:已知一定体积的面团做成拉面,面条的定长度g(m)和面条粗细(横截面积)s(mm2)满足反比例函数g等于,问面条粗为1.6mm2时,面条的总长度是多少米?

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溶于生活并怎么写作于生活,教师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寻模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的快乐.

进而我对教材中例题加以改造,编为本节课的问题2:学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解释他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为600N,那么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并求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2)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3)观察函数图象,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由于课本的第一例有5个问题,大繁杂,且问题3涉及到分式不等式,超出了课程标准要求,我对问题进行改造,将5个问题合并成了3个问题,对问题3采用了学生能够接受的图象片,同时配上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直观体验,化解了本节课难点.让学生体味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整合,突出“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实用性.通过对教材的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得,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引领学生变式训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要注意整体性、全面性的观照和思考.在形式“变化中抓住不变关系、不变量.”香港孙旭花的文章“变化的角度,数学的眼光”有很大启发性,值得一读.文章提出,数学教育中“数学是中心”;在变式研究中强调在“变中发现不变元素”,提醒在“变”中忽视“不变”而造成内容多、知识杂,一题一法,越高越难,无法理解学习知识背后的教学结构而不看到点子上.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以上因素.

例如,我在上反比例函数应用时,举的第三个例子就是从2007年长沙市中考最后一题变式而来的,原题是“如图,◇ABCD中,AB等于4,BC等于3,∠BAD等于120°,E为BC上一动点(不与B重合),作EF⊥AB于F,FE、DC的延长线交于点G,设BE等于x,△DEF的面积为S”.

(1)求证:△BEF∽△CEG

(2)求用x表示s的函数关系,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3)点E运动到何处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

变式后题目为:已知◇ABCD中,AB等于4,AD等于2,∠A等于45°,E是AB边上的一动点,DE延长线交CB的延长线于F,设AE等于x,CF等于y.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2)当△ADE为等腰三角形时,求y的值.

经过变式,从本课中的二函数知识转变成反比例函数知识为本节课所用,且将变式这道题的出处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后去研究对比.这道理简单丰富,确定了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化归思想.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通过运动变化,渗透分类思想.再加上上课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整个运动变化过程,从而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只要教师精心备课,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时刻不忘新的教学理念,营造好每堂课的氛围,就会对学生全面发展,积极上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确保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靠什么来体现呢?单凭几次考试成绩来衡量是不够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标准》提倡在关注获得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除了提出“了解、理解、掌握、能(会)、熟练”等行为目标外,特别提出了“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这就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了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空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1)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既要重视各学校的考试结果,又要培养学习过程的成绩表现.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知识小结、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成长过程记录等形式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3)评价结果: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注重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解答能力等,诸多能力的考察与评价.评价的结果应是动态变化的,因人而异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学生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只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课堂的有效性就能发挥到极致,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形成乐学、会学、学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教学课程实践与探索》,2008.1

[2]《2007全国中考试题精选天利38套》

[3]《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