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51 浏览:17857

摘 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界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及考量标准,提出了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 :高中新课程 生物教学 教学有效性

广义上讲,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应该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时很少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感受和发展.在这种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下,教学效果是用知识考核的分数来衡量,“重分数而轻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中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实现“以教材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要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从原来只研究教材知识走向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知规律;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研究课堂中师生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体差异,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准备阶段的有效性

1.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撰写教案时,要有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2.提高备课工作的有效性.一是落实集体研讨制度和备课组长负责制度,落实研讨的时间、地点,责任到人;二是改进集体备课的方法,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3.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要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预习题;三是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抽验.

三、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进行《细胞呼吸》教学时,教师讲述:我们知道,水果储存太久后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的反应,在此基础上,顺势也将学生引导到本节的教学内容上.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便会兴趣盎然.

2.有效提问,突破教学难点.如在讲授“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可以设置了以下问题串: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引出显隐性性状概念)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引出性状分离概念)F2 中出现3:1 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引出规律性遗传现象及其实质)这些问题串能够使学生更好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

3.优化教学方法,合理使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但是,每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某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能够轻易地实现相互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视频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阶段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而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改革要求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用它来显示差异,促进平衡,强化导向,切实使教学效益获得可持续的提高.教学评价应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来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