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78 浏览:19082

教完了《小狗包弟》,回过头想想,真是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课文是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思了一个时代,反思了人性弱点.我在教学当中有收获也有一些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精神境界.讲透对比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思路上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开端、发展、、结局、尾声的结构形式展开,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课文通过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的遭遇对比,懂得了巴金的狗悲哀在于心灵,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而且构成“群像”效果,此事当时是普遍可见的,深化了文章主题.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阅读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设置两个问题,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惑?这两个问题不仅可以统摄课堂,也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读懂的内容让学生交流,补充,略讲;有疑惑的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精讲.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六个人一组.采用讨论法,将学生自己的质疑拿出来供大家探讨,有利于激发其思考探求的,探求所得容易成为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例如,有的学生提出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似乎和这篇文章内容不一致,故事可否舍去的疑惑,有的提出要反映现实为什么只写一只小狗,意义何在的疑问等,通过展开合作探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进而让学生了解对比写作手法和以小见大手法在文中的应用.品味语言,也是课堂的亮点.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的,可能更重要,这两者结合起来当是我们语文教学达到的另一种境界.教学中我把品味语言作为理解探讨文章的主要手段.如学习第一段文字时,重点品味了艺术家“满身是血和泥土”地被“队拖着他游街示众”的情景和小狗亲近艺术家的细节描写,不仅准确叙述事件的情景,而且小狗依恋艺术家的情态,作者深藏着悲愤交织的情感得到体现,生动形象的写出狗对艺术家的亲热与人世间的冷漠形成对比.让学生懂得细节描写的妙处,进而感受巴金解剖人性冷漠的弱点,体会“”的罪恶.我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个人魅力.教学氛围宽松、和谐,课堂调控能力较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基本达成教学目的.

现在的学生个性比较自由,视野广阔,思维敏捷,而且有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一些敏感的问题.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不懂装懂,胡编滥造以蒙蔽学生,也不应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时,我们教师应该机智处理问题,可以将个别学生的问题留给全体学生思考和讨论,也可以个别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又能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激发和碰撞.我在讲文章背景时,有位同学质疑:造成文化大革命这非人的社会到底是谁的错,是“”或是哪个伟大人物?面对这样政治性比较敏感的问题,我当时真的有点措手不及,想避开吗,这又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求知欲.略加思索后,我先把问题留给学生讨论,然后我机智地联系课文内容,问学生《小狗包弟》中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是谁的过错?同学们罗列了很多,队、作者、造反派、旁观者等最后我略提示,如果那时人人都有怜悯之心,都充满着爱,那么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会有那样悲惨的命运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文化大革命那年代人人有责任心,都充满着爱心,还会出现那毁灭人性的灾难吗?这时同学们一片释然,不再纠结于谁的对与错的问题了.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遗憾之处.如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对狗的故事学生好理解,但指导学生对文章背景的理解有点难,学生对“”距离年代较远,知之甚少,特别是指导理解对人性反思问题更是难点.在讲到作者当时敢讲真话这内容时,真是有点糊涂了,学生疑惑,写一只小狗的遭遇就能说明他讲真话,为什么不写人的遭遇,学生很不理解.最后是教师讲了很多,到头来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似的,效果不佳.如果我再一次教这篇课文,我会这样设计:第一步背景导入;第二步主体研读,整体把握,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语言;第三步主题探究,学生自主质疑,师生合作探究;第四步总结拓展,让学生反思自己,正视自己,反思社会,达到感情共鸣;第五步创新训练,深化认识,写一篇反思性的文章.我还要大胆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认知,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巴金的《随想录》,读后在同学中交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体会本文以小见大、表达真情、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从中获得写作启示.板书设计是这样的:开端(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发展(2-5):作者与狗亲密接触(欢乐);(6-8):安排“包弟”成为包袱(忧虑);结局(9):痛别“包弟”(轻松);尾声(10-13)深深忏悔(沉重).


覃东雷,语文教师,现居广西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