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探究过程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87 浏览:107675

读师范时,导师总强调:“教学要与时俱进,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要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到试讲的时候,导师又要用老一套的方案来评我们的课,使我们不得不按照老的模式来上.到了实习阶段,看到教育最前线的某些教师用的还是老掉牙的那一套:教师讲、学生听,最多也不过就是提问一两个学生而已.成为一位新教师后,由于经验不足,用的依然是“经典教法”,结果效果特别差.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说:“教法陈旧,需要革新.”

如何革新?这成了我的心头大患.这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恰逢教材改革,我区首先使用实验教材.新教材、新课标,要求的更是新教法、新学法.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也积累了少许心得如下,供大家探讨.

新教材,最重要的一个改革就是把以前课本上“结论性的知识”都改成了“形成性的知识”;另一个就是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渗入了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

探究可以分成几个步骤或过程: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和现象、分析数据和现象得出结论、评估实验,教材还强调在以上几个过程中都应该渗透讨论的过程.按照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探究的几个过程适当地渗透到课堂上,改变了课堂上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的模式,大大增加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来劲,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堂学习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一、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这两个过程渗透到课堂上

例如:在教学“光学”的第一节课时,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有关光学的问题,这时学生就很积极,一下子提了二十几个有关光学的问题,如光是怎样产生的,光是什么东西等接着我让学生讨论、评价这些提出来的问题,看哪些比较有价值,并在学生评出来后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做出猜想和检测设,然后也让学生讨论、评价不同的检测设和猜想,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学到.这样安排,课堂自然活跃,气氛很好,也显示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一来,提出问题的学生以后学习也比较认真.这样的模式几乎在每节课都可以采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二、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和现象渗透到课堂中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提问和猜想,还要使之学会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教师就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并不是像以前一样一味地帮学生设计甚至操作.例如:教学“磁生电“时,有的学生对问题“磁能否生电”的猜想是肯定的,那么教师就应该继续引导:“能用事实或实验说明你的猜想吗?”接着就引导他们分组设计实验并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操作.实验之后,各个小组再互相交换意见和结论.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这个知识点,还知道了知识点是如何得到的,既增长见识,又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大多数时间都给了学生,学生在小组间的互动中也学会了与别人相处,学到了别人的学习方法.

三、将分析数据和现象得出结论、评估实验渗透到课堂中

有些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在学生做完实验收集好数据之后,直接抽取一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记录,然后就在黑板上分析得不亦乐乎,什么都帮学生办了,结论也给他们,让他们记下结论就算讲完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包办”,就是“经典教育模式”的缩影.要改变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分析.例如:教学“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学生自主探究后得到以下数据:

投影了学生的数据之后,我并没有帮他们分析,而是先让他们观察、讨论表中数据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何?灯泡的亮度与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为下一章电功率知识打下基础)?灯泡的电阻如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是不是由于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引起的?这样慢慢地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给时间让他们讨论、整理,慢慢地,学生也学会了自己分析数据,掌握了学习的要领.在得出了结论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评价整个探究的过程,并给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将探究过程渗透到课堂里,使教学模式科学化,一方面教师的课堂负担减少了,因为教师变为了课堂的引导者;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因为这时的学生已经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已经不再受到教师“权威”的束缚,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了这两点,教学效率的提高就不成问题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