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81 浏览:69782

1.问题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听到学生反映教学无味,教学课堂严肃,呆板,有的学生甚至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上教学课的感觉.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数学学科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掌握知识的愿望.”古今中外,有重要贡献的人物,无不对自己事业有着强烈的兴趣,许多科学家的成功除了天资、勤历外,还与他们对自己事业的强烈兴趣密不可分.兴趣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情和.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是由爱好而产生的愉快情绪. 有的专家认为:“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燕国材教授则认为:“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的表现.”数学学习兴趣是人们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动力,具有强烈的感有极.它首先来源于数学知识的新鲜感、奇异感等;其次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产生特殊的感悟;最后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蕴涵产生深深的吸引.学样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好感”,兴趣油然而生.一般说来,学产兴趣要经历产生,发展和形成三个过程,即有趣——乐趣——兴趣.“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是以创设情境为基础,“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2.“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情境性与问题性

“情境”一词,早见子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一辛丑二宗旨》:“是年,董之子给事道醇殁于家,而陡之子彦章,适登弟,拜行人使归,则情境不大侔矣.”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一般地讲,情境可分为三类:一是真实的情 境,指人们周围存在的他人或群体;二是想象的情境,指在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双方通过各种媒介物载体相互影响;三是暗含的情境,指他人或群体行为中包含的一种象征性意义.一般而言,表述数学情境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文学语言表达的情境,意明而清晰;二是以数学符号语言表达的情境,简洁而抽象;三是以图形表达的情境,形象而直观.

“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希尔伯特).数学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活动总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设有问题就不会有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可以说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且我们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问题提出,把“质疑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 境”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有关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多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为:

图1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内在联系:设置情境是前提,对于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起思维定向,激发动机的作用,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切入点,解决问题是重点,重在引导学生 学做、学用,拓展学习空间,教师引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

3.从“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看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3.1 “情境——问题”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有趣.

有趣是兴趣发展的初始阶段,它是一种由外在的新奇事物引起的直观兴趣,一般停留在表面.在“情趣——问题”教学模式中是指在一定具体教学情况中对认知对象所产生的兴趣.情境兴趣的出现意味着学生对学习的肯定性态度的出现,学生对学习已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表现为“愿意学”.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对学习起推动作用.创设情境是把业已形成的潜在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有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力等,则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自己由衷地产生情感的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有效地教学应该是形成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不太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由此所产生的疑惑、矛盾、惊讶等心理状态能引起求知和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进一步在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学习有趣的激发,同时趋向预期的目标,有趣是在活动中寻求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发挥作用,因此,数学学习有趣的激发必须要有情境创设作为内在“激素”.

3.2 “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产生乐趣.

乐趣是兴趣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一种自觉的兴趣.乐趣是能够长期地集中一某一认知对象的兴趣,标增着学生的学习已基本建立在自觉能动性的基础上,对某一意识倾向性的爱好.“情境——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重点,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切入点.“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到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的行为表现有如下特征:①好奇心、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是问题意识的典型表现.强烈的好奇心将驱使人们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追根寻源,激起探索,促进创新活动;②怀疑,怀疑是问题意识的另一种重要行为表现.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只有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才能由质疑或求异,才会有提出问题而和冲动,才能提出新的问题,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地说;③困惑,困惑也是问题意识的一种表现,学生在某一情境中出现困惑状态,变为一种“愤”、“悱”状态,稍加点拨,他就会提出或解答某一问题;④探究,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另辟蹊径,大胆创新.问题意识与乐趣是相互促进的,前者是在后者的驱使下经过培养百发展起来的,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促进学生乐学,喜欢学.在该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当好奇心迸发出火花时,就要不失时机地及时捕捉,有时学生提出问题不完善时,需要教师进一步完善,当学生提出不是数学问题时,需要教师予以保护,不能把他们的好问、好 动、好奇看作是调皮捣蛋,甚至加以训斥,那会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扼杀在襁褓之中.只有对学 “问题”进行扶植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才会增强,问题意识与兴趣之间交互作用,相互转化,体现为问题意识 乐趣,乐趣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表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乐趣,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从数学外部的情境中发现产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对提出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了提出问题的经验和问题意识的形成;从有意义地使用数学中获得信心,增强学习的乐趣.在这一阶段,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丰富,他们对事物有趣现象开始分化,逐步趋于集中,从而对某几门功课或活动产生特别的乐趣.培养这生的问题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乐趣,有利于学生更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这种意味着由有趣发展到乐趣,乐趣是靠快乐感支撑的,其稳定性不够,在学习中,学习者应当进一步把兴趣把自己的志向联系起来,使乐趣发展为志趣.

3.3 “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树立志趣.

志趣是兴趣的高级阶段,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具有社会性、自觉性、方向性和持久性等特征.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否确定了志趣十分重要的,如果只有乐趣而缺乏志趣最终还是学不成器的.正如宋代张载所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不无成”.古今无成.凡是在某一种科学领域内有高深造诣和重大成就者,都是与他们志趣分不开的.如:“数学皇一”的骄子高斯,儿发时,他就发现了二项定理:19岁时,他又发现了用尺规作图不能作正十七边形的方法;22岁时,对代数学中的一个基本定理作了论证,他在数学的各个分支都有结论,而增趣的巨大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说:“唯一的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法,因此数学是充满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自述道:“我有我的天地,读书和演算才是我的极大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是,2003届学生中全校共有12个毕业班,入校成绩都是全校的中等水平,许多同学迫于家庭压力,不得不学习数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数学学习兴趣大幅下降.从采用“情境——问题”教学后,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中心,以教学过程中另加分析,不再采用传统教法,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毕业考试时,数学平均分跃居全校第一,学生学产数学的得到转变,许多同学喜欢数学,他们由乐趣转变为志趣.学生一旦形成志向兴趣,就意味着他们的学习态度最终形成,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而且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在这一阶段志趣中,主要表现为积极自觉、终身不变、刻苦认真.在学生学产过程中,学生通过解题及反思活动,不仅获取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形成科学的思维分工,促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师用自己的快乐和兴趣去陶冶,熏陶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用自己的笑声和幽默感去感染,放松学生,调动学生 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去寻找兴趣,激发自己主张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学得数学知识,而且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树立志趣,具有远大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结束语

在“情境——问题”教学中,情境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有那些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默会知识显露出明确知识,是出有价值且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其次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结构,把握新旧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认识和智能发展状况,了解学生数学思维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地安排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这样,根据兴趣活动的层次性进行情境创设,逐步深入,把问题逐渐引入.

“情境——问题”四环节在学习中相互促进,互相联系,创设情境是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是激趣的开端,利用有趣,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与知识面;提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和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诱因,是产生数学乐趣的客观因素之一,利用乐趣,丰富自己的情感,加强对知识的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是进行数学应用的基础.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学生自觉利用志趣,以坚定自己的志向有效地追求奋斗目标的实现.实践研究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模式进行教学,有趣、乐趣、志趣几者交互作用,不断促进学习兴趣深化.

339;4] 康纪权,试论数学情境的创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

[5] 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