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56 浏览:17378

摘 要:2001年4月,遵照江苏省教育厅文件的要求,2005年前,全省各地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就此被委以重任.文章仅就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做简单的介绍,并表达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014-03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则是要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以系统方法为基本手段,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以学生特征为出发点,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为此,我们首先应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不拘泥于基本规范进行创新.通常我们认为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应包括: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阐明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一、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需求分析:学习需求分析的作用是鉴定教学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总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并考虑到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教学条件是否可以达到学生的期望,进行一定的增减,从而形成一个合适的目标.

(2)教学对象分析:指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

(3)教学内容分析: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去确定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前期分析,“教什么”与“学什么”已基本清晰,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确定学生通过课堂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总体目标的同时,也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有学习目标,也要有认知情感目标;还要顾及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内容的制订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必然会遇到教学顺序的问题,即“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相适应的教学顺序.然后组织课堂教学,一般教学活动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形式: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也进入了日常教学,教学媒体种类的不断增加,更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的媒体一定要满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策略的要求.

四、教学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工作,就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案,然后实施.最后要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即进行教学评价.就是要依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方法,分析学习者对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议,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修改.

五、结合自己教学的一些看法

1.信息技术的前期分析

在课改的背景下,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并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要注意以任务驱动突出信息技术的信息性、以信息处理为主线强调信息技术的实践性、与其他学科整合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努力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

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上来应用计算机,但是据笔者了解,我校学生中计算机掌握程度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初中在城区中学上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比较熟练,而乡下的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时间有限,对计算机比较生疏.这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加以区分.

新教材是从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方面着手,多讲应用,少讲理论,一改旧教材从开始就使学生陷入理论的“苦海”,更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当然理论知识少讲并不是不讲,而多是穿插在文中的“小知识”中,以满足希望更深层次了解计算机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也使整部教材层次分明,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目前,很多人把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混淆了,其实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而信息技术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主要目标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可划分为:

(1)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3)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4)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目标可以理解为各个章节各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阶段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上设计多个任务,让操作熟练的学生多做几个,而对操作不熟练的学生适当的有所选择.

3.制定教学策略

关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技术、信息道德与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部分,但不是唯一.

笔者制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一般讲解的时候不需很多,很多知识可由学生自己来概括.教师只需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示,让他们少走歪路.通过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做一些总结,并对其中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适当的分析. (2)联系实际生活、与社会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整个世界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所以要求学生对于获取信息应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出发,对信息加以评价、利用.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要求我们要同国际接轨,则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也是教育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放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会自主学习.

4.选择教学方法

在当代教育哲学的视野中,教与学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立足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可以理解为: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教法和学法的总和.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多变性、针对性,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课堂讲授法

通过教师口头语言和粉笔+黑板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该课堂讲法笔者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在听的同时,可以有视觉上的感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任务驱动学习法

以“任务”为驱动,改变原有的强调“教”而忽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一定适当的任务来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主要活动者是学生,教师只起指导和总结作用,所有的理论都由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使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协同、分工、帮助等互教互学,得以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3)活动教学法

通过这个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现代的学生对游戏迷恋,可以做一个以“游戏”为主题的专题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当然这个“游戏”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造成教学的失败,学生变辅为主,沉迷于游戏中.

一节好的课能反映一种教学思想.在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由旧的教学模式成功转向新的适应时代的教学模式.因此,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力求把握信息技术的新课程理念,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