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01 浏览:79964

摘 要 :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校教育现状来看,美育的相当一部分工作落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教师美和挖掘素材美,进行美育实践,发挥美育作用,诱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使他们和谐发展.

关 键 词 : 语文教学美育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美育没有被正式、明确地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因此就谈不上认真仔细地加以实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对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美育仍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把美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可见,切实有效地实施美育,真正开创美育工作的新局面,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做.就学校教育现状来看,美育的相当一部分工作落在语文教学上,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语文教育研究理论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美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开发美育资源,进行美育实践,发挥美育作用,通过美感、审美教育等对学生的人格整塑发挥作用.如何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展示教师美,诱发学生的感受美

当今的学生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不够的,还应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浓厚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审美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才会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培养,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美的爱好者,更是美的体现者,把美的仪表、美的语言、美的板书、美的人格、美的情感、美的行为、美的教学情景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传递给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

1.注重仪表之美、服饰之美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教师走进教室时,不应随随便便而不修边幅,不应懒懒散散而自命清高.上海某校要求女教师化淡妆.像演员上台演出一样,教师上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完美的形象,让衣着服饰、举手投足都显出美的魅力.近日,武汉一所中学明令禁止女教师穿黑,教师得体着装惹争议.时尚有度,教师着装得体最关键,吊带衫、低胸、露背装、露脐装、超短裙及短裤、单薄透明的衣衫、过于紧身的服装、凉拖抑或特别高的高跟鞋都不适合教师的身份.此外,过于怪异的奇装异服、色彩过于艳丽的服装同样不适合.

2.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尽善尽美的.首先保护好嗓子,让自己的声音干净饱满,应该像播音员一样,在课前对自己的语言修饰再修饰,力争每一节课都字正腔圆,进行美的交流.教师的语言不应该夹杂方言,更不应该将粗话、脏话和难改的语病带进课堂,否则会使课堂语言缺乏感染力,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教师语言应该准确、优美、简洁,而又自然亲切.

二、挖掘教材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育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本身就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语文教学是美的矿藏,翻开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是一个丰富的美学世界.可以说语文课“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兼容内容美和形式美.因其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美和大自然中高山耸立的形态美、九曲黄河的曲线美、百花争艳的色彩美、欢歌笑语的神韵美、鱼翔浅底的动态美、万山红遍的静态美等自然美的无限丰富性,使作品的内容显得气象万千.另外,这些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又具有多姿多彩的形式美,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那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罪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及论述、说明的字里行间.所有这些美都在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词汇、句式、文风的形式建构之中呈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正是这些美的因素,蕴积人类的智慧与经验,以及在形成这些智慧与经验过程中的艰辛,而为今人的美育提供了无限的材料.但是,在学校的审美教育过程中,以美的塑造、存在、集合到美的领悟、贯通,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引导、明确和整合,以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层次和审美训练.这一过程的完成还要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敏感等因素,通过审美个体的个性化反照,思想上的自由性来体会和领悟.教师要掌握这些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原则,并将其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通过美育整塑人格的目的.

1.抠字眼,领悟语言的文字美.课文作者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从文字入手,培养学生审视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看似平凡,却是作者深厚语言功底的充分体现.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两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作者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用文字表现美,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师应抓住文中的关键字,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作者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真体会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品句子,感受自然美.自然界的山光和水色,雪夜风花本身无知无情,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句,从而了解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领略作者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感染和熏陶学生.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写道:“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等麦田浅鬣寸许.”这段文字先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显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融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世界以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是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在教学中,教师如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3.重朗读,享受音乐美.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指读、齐读、接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文章的情感美、音乐美.这种“以读,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再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加上教师的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旅途漂泊、寂寞孤苦的感叹.应当说教师恰当地创设意境,对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思想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是渗透美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4.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认识不够深的中学生来说,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美.运用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文字叙述转换为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将文字教材中蕴涵的意境美、形态美、韵律美同时展现、发挥和升华.学生被多媒体创设的美所吸引,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教材的意境中,领略美的意境,感受美的情趣,体验美的奥妙,在令人陶醉的美中受到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如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用幻灯片展示了罗布泊过去的美景(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抱,水如明镜等);接着又展示了一组恐怖现状的句子(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等),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在观看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欣赏能力.

实践证明,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从教师到教材再到教学,让学生学习体会美、欣赏美、判断美、评价美,以至表达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