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的尝试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837 浏览:106358

摘 要 文章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个人经验总结出一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整体把握全文及抓住一些文章的关 键 词 句和方法进行个性化阅读.《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 键 词兴趣;关 键 词 ;关键句;阅读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有这样的名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读书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不会投入的读书的.培养兴趣,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知道语文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工具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将来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必需的语言,也就是说谋生的重要工具之一.第二,教学中,教师不死搬课本和参考书,不大讲课文的写作结构或写作特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篇,获取知识,汲取营养.比如学习表现人物某种精神的课文,不必分析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层次结构什么的,而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人物的精神境界,想想自己身边是否有类似的人物或者是否从哪些地方获悉类似的人物事迹,并且谈谈自己的感想等.老师在上课时,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幽默,生动的故事如同“兴奋剂”,让课堂一下充满了轻松的愉悦的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性的生机与智慧的力量.学生愿意和教师配合,改正自己的错误.讲课也如鱼得水.这也印证了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的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第三,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或者讲故事接力赛等活动.

二、阅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

首次出现“整体感知”,是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当时虽然列为阅读能力训练18条的第一,但只是作为初级阅读技能来看待,大致相当于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的粗读.早先的“整体感知”或“整体把握”,是在“分析课文”的语境中提出的.其学理基础是语文教育界习惯了的“整分整”(教学实践中实际上还是弄成‘分’)三遍读法(教法)程序.主要的意思,是说阅读教学(阅读)要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入手.所谓整体阅读原则,就是从研究文章的布局谋篇入手,以理解作者的立意和思想倾向为主脉,把握语料中体现的作者思路.研究句与句之间是按照什么样的组合关系构成的.每一段在文章中又处于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这样就能实现从结构着手以研究中心内容为目的,有效地解答命题人设置的问题.从而避免那种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解题习惯,也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注意前后语意关系的死抠显信息的呆板解题意识.这里把具体操作概括为“抓两头,带中间;先整体,后局部”的基本原则.如我们阅读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穷人》一文,我们可从题目就可以抓关 键 词 ,本文就是围绕“穷人”来展开的.


三、抓关 键 词 语及关键语句

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然后看文章,去找核心词,另外阅读理解要避免陷入自己想法的误区,以文章原意为标准,不要加入自己的推测.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如,《我的老师》中“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一般不常见的或者非语气类的词是关 键 词 的概率比较高,这个要靠长期阅读训练,才能快速准确的找到,好像我们说话一样,一听就知道对方要表达什么,其实这也是长期练习实践的结果.找到语文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点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四、注意阅读方法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阅读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也正是这个道理,这样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阅读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的有浏览、速读、精读、朗读、默读等.看所读文章的实际需要,平时老师在课堂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需要,用不从的方法去阅读.当然,阅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包括课外.

总之,“教无定法”,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其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阅读方法也不同.甚至不同的对话主体间,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这样,就要求学生“活到老,学到老”,作品的多重意义才能与欣赏者的对话中生发出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