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与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80 浏览:16543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明确指出了我们作为教师应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当地传统文化进行语文教学,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成为有效课堂.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把客家传统文化渗入初中语文课堂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探奇寻胜的审美情趣和诱发他们的审美积极性.心理实验表明,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如果一味地沿着教学思路讲授下去,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而走神,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相关的内容,就能使课堂教学节奏疏密有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穿插客家历史文化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所致,客家人的乡土情结很深,对于客家的优秀人物深怀敬仰之情.根据这个特点,在讲授课文时要适当渗透这方面的内容.如讲授《藤野先生》一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为唤醒民众改变旧中国落后状况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内涵外,还可以联系到客家人中大批像鲁迅先生一样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优秀人物.如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推翻帝制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功勋卓著、力挽狂澜的革命家叶剑英等.这样,使学生大开眼界,自豪感油然而生,阅读兴趣大增,从而形成兴奋和谐的课堂气氛.

又如讲授古代诗歌时,适当补充本地诗人描写本地事物的相同题材的诗歌.如讲授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这首诗时,补充本地诗人华先生的《重九登神光山》:“神光突兀气萧森,俯瞰齐昌自古今.几处茱萸生断岸,数声钟罄出幽林.抗怀学士遗微杳,凭吊将军夕照沉.菊酒频添浇块垒,落霞赋就几知音.”由于所咏的是本地风光,学生感到亲切熟悉,读诗的兴趣大增,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另外,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加大了课堂知识密度.

2.以客家文化知识作比,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所以课本上的不少知识点在客家文化中都有体现.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去印证阐释未知的知识,就能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讲到《诗经》中诗歌的比兴手法时,列举客家山歌的比兴手法让学生理解:“木棉花开艳艳红,柿子结果挂灯笼,种瓜得瓜需流汗,勤劳致富是光荣.”这首民歌的前两句通过比兴手法,赞颂劳动致富的光荣.而第三句则是通过比兴的手法说明要致富就必须勤劳的道理.然后再让学生明确:“兴”是“以此物比彼物”的修辞手法(有时二者兼用).这样,由于所兴事物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会感到通俗易懂,容易接受.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押韵和双关等修辞时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小城镇的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视野狭小,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常常无病,因此害怕作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客家文化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方面作一些尝试.

1.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客家文化的氛围

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具有客家特色的围龙屋,了解围龙屋的结构及其结构的作用(具有防御性和家族祠堂的性质,这是为了适应“客居”环境的需要而决定的).同时让学生揣摩屋名、堂号、堂联的含义.在参观过程中对有关知识作补充和介绍,因此,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发写作兴趣

利用学生对客家文化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让每位学生搜集2到3个有关客家风俗或人物的传说.于是,有的学生请老人讲述,有的学生翻阅客家文化的资料,然后写成作文.再把作文张贴在班上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通过以上训练,一方面使学生对客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即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教材的习惯,懂得作文之“道”,从而爱上了作文,写作水平亦不断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坚持把这些做法渗透到教学中,定能让学生多了解客家文化,使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更有兴趣去了解一些乡土特色,涉猎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广.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客家文化教育,许多学生充分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记住了黄遵宪、丘逢甲、叶剑英、李国平、田家炳、曾宪梓等客家名人,了解了围龙居,唱响了客家山歌.同时,对客家人在千百年生产、生活中所形成和沉淀的爱国爱乡、勤劳节俭、开拓进取、团结友爱、敬祖睦宗、尊师重道等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提升有了更进一步的作用;对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特别是客家文化中刻苦耐劳、尊师重教、团结互助的美德、启示后人的客家名人等方面众多的材料呈现了德育教材多方面的联结点,它对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挖掘客家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教学资源,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找到教材与客家文化教育的最佳切合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深受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