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28 浏览:154666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情境创设为哪般?

“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甚至“矫情作检测”,也不管这个情境是否合适,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或错误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怎么写作,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暖风熏得学生醉----学生动起来就成功?

曾经,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连哄带骗,结果也只有几个学生撑撑场子.

如今,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下面列举的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

三是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

笔者不反对表扬学生,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并且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让学生学的轻松开心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该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如我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取25”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同时出示问题:“在游戏结束后,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获胜?有什么技巧?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然后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与同桌一起做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游戏,同时牢牢记着老师的问题,在游戏时积极思维,紧张探索,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同时教师也应参与进去.

三、昔人已乘黄鹤去----应该完全摒弃传统教法?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这也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传统教学方法就如昨日黄花花香不在,他日黄鹤一飞不回,由此也出现了课堂教学“三不”的怪现象.

1.不看书. 2、不板书.3、不作业.

那么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笔者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加强.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与态度,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课,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

那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三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多媒体的引进是主要原因.“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等”(摘自新课标),目前很多老师都对其存在片面的理解.

“极高明而中庸”(《中庸》),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朴素的辩证思想.笔者只是例举了几个课改实践中出现的误区,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推进,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正逐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相信,通过每个教师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更成熟更完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