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教学丰富起来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50 浏览:1901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是课堂中最活跃的元素,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贯穿课堂始终的词语引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很多教师不能将词语教学重视起来,要么让学生自行查阅,通过使用工具书来代替教学的环节,要么让学生通过自行查找一些学习资料来解决.这种教学模式,既忽略了词语教学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导致词语教学课堂枯燥无趣,没有生机和活力.

笔者认为,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抓好词语教学,让词语教学丰富起来,就要从丰富的词语内涵、人文情感、深刻意蕴等多个层面来引导探究,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一、寻根词义,理解更丰富

汉字的功能强大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世界语言中最有智慧的一种,其主要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很强的“音形义”结合体.那么如何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引导学生从词语的音形义整体把握,并在词语的本源意义基础之上轻松掌握字形,据此能够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拓展对词义的深入理解.如在《卧薪尝胆》中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奴仆”一词的意义:

师(出示“女”的象形字):这个“女”字,表示什么?

生:女人.

师:女人代表着柔顺听话.在右边添加了一个“又”字,这是说,女人已经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想想看女人被打骂的滋味是什么感觉?

生:被侮辱的感觉.

师(再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这表示将战俘或罪犯的屁股后边插上几根尾毛,这是对人的侮辱.这样的人就是“仆”.想想看,人被插上尾毛,是被当作什么?

生:当作动物看待.

生:不把人当人看.

教者通过展示“奴仆”二字的象形字形,形象地阐释其引申义,让学生追根溯源了解到词语本义,学生理解的就不仅仅是这个词语的表层含义,而是感受到这个词语对人性的侮辱和践踏,让学生的理解层次更丰富一些.

二、比较词义,理解更准确

有些词语,单纯地解释并不能使学生理解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联系形意相近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解.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落花生》时,有一位学生把“后园”写成了“后院”,孙老师及时抓住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比较词义的不同.

师:我发现你将“后园”写成了“后院”,我们来看看两者有何不同.“园”能组成什么词语?

生:花园、公园、菜园、动物园、戏园.

师:想想看,“院”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庭院、医院、院子、院落.

教师先从组词的不同入手,让学生体会两者的区别所在,并引发思考:为什么平时都是“后院”这里却写成“后园”呢?

学生根据比较,明白园子是个很大的地方,园子里可以种花生,像一个菜园子,由此对“后园”一词的理解更为准确,也能更清楚辨析两者的用法.这样通过比对的方法,让学生对词语的意义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更能够准确运用.

三、追问词义,理解更深刻

词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学生深刻理解之后并能准确运用.如何才能让学生达到自由运用,教师就要从特定的情境设置入手,将学生带到具体语境中深入挖掘其深层涵义.

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飞夺沪定桥》中的“浩浩荡荡”一词时,学生得到的答案是“形容人数多,气势浩大”.那么是否学生就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呢?支老师先让学生用“浩浩荡荡”说一句话,不少学生都无法正确回答.显然,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其中的意思,并非能够切实落实在实践中运用.为了让学生既能理解词语,又能深入其意,并正确将词语运用在句子中,支老师进行语境设置,并加以引导:

师:现在大家看,课堂上来了那么多听课的老师,能用“浩浩荡荡”这个词语来表示吗?

生(笑):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听课的老师都是坐着的,没有动.

师:那自由市场上很多人都在匆匆忙忙地走路,能用“浩浩荡荡”来说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个人的方向和目标不一样.

师:那么,“浩浩荡荡”可以用来表示水吗?

生:可以.

师:大家说一句话.

生:浩浩荡荡的江水向东奔流.

师:说得对.“浩浩荡荡”的本义,就是表示水势宏大的样子.后来被借用有了深刻的含义.说说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生:行走的队伍,队伍浩浩荡荡.

支老师从课堂上听课老师、自由市场上人很多来引导学生,通过设问能不能用“浩浩荡荡”这个词语,藉此引导学生发现“浩浩荡荡”的用法,也深刻理解到这个词语的深层意义.

支老师设置特定情境,通过多次举例和追问,使学生从词语的表层挖掘其借用含义,深化了学生的理性认识,使理解更加深刻.

四、感悟词义,理解更丰厚

对词语的理解不能单纯依靠工具书,必须要结合其特定的生存环境,也就是文本,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解读.换言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很多时候也有赖于词语的理解,词语和文本会在相辅相成中得到梳理.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引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语.

师(出示肖像):你看看有什么印象吗?说说自己的感觉.

生1:他额头上的皱纹很深,眼眶深陷,看起来很苍老.

生2: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灰黑,说明营养不良.

生3:他的颧骨高凸出来,感觉好像经常吃不饱的样子.

王老师通过出示车夫的肖像,让学生抓住其中几个显著的特点进行语言描述:额头上的皱纹,眼眶深陷,颧骨高凸出来,头发乱,脸色灰黑.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来分析其生活经历,学生猜测车夫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也有学生看出车夫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很糟糕.

师:这样的车夫,如果你用一个词语来表示,怎么说?

生:饱经风霜.

师:从饱经风霜你能想到什么画面?

生:一个有病的车夫在烈日下跑着拉车.

生:一个脸色灰黑、头发蓬乱的拉黄包车的人,他脸上满是痛苦的表情.

生:我仿佛看到他佝偻着身子,几乎都直不起腰来.

师:你能用饱经风霜说句话吗?

生:妈妈说,想起那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就会很心疼.

生:我依然还记得鲁迅笔下那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让我久久难忘.

通过学生的想象,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就变成了一幅画面,变成了一幕人生场景,激活了学生运用这个词语的热情,理解的同时又加入了对人生的感悟,使学生对这个词的浓浓情味和深刻意蕴有了个性化的自我解读,使其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精神世界中一个鲜活的元素,在运用的时候自然会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总之,词语教学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比较宏大的一项工程,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从抓好课堂阅读中的词语引导入手,既能够使学生理解本义,又能在特定语境中深刻挖掘真实意涵,另外还能根据自我的想象,使词语变成心灵的感悟,随心所欲就可以表达出来.唯有如此,才能使词语教学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使学生对语文的运用达到娴熟自如,真正实现语文的学科性和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