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87 浏览:10379

摘 要:在目前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我国经济学教育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但是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分析了经济学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 键 词 :经济学,教学改革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年的时间里,经济学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相适应,经济学教育教学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在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业调整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经济学课程在全国各个专业财经院校和非专业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但是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认为经济学难学.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另一方面是我们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善.通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笔者对现在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些认识,并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以飨读者.

一、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国情与体制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重结论而轻过程,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重过程而轻结论,并且有时结论是隐含在具体的行文中.另外,我国的国情、体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而且定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现行经济学课程内容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来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的经济现实具有很大的差距,会使学生感到现实与理论脱节,甚至感到迷茫.

(二)教师“满堂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而学生则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记笔记、下课全忘记”.这种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学”的全包制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把精力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更谈不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单调,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单一的书本讲授,内容重复陈旧,使该学科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失去了学生.另一方面考试方法过于简单,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考试不规范,不能对连续几届的学生成绩进行跟踪,形成不了科学的考核体系,第二,没有建立题库,教师出题的任意性随机性很大,不利于对教师出题形成一种监督机制,第三,投机性很大,如果一纸答对,就会金榜题名,如果失败,一个学期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这种考试方式缺乏整体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四)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

目前国内高校通常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学生对成熟理论体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而忽视了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使是被认为完善的理论也需要经济现实的验证,也难以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心得

(一)教学方式现代化

西方经济学部分有大量的图形和公式,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讲授这些内容,往往板书就要占据较多的时间,引入多媒体后,不但可以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视觉特点突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省去很多的板书时间,教师可以这段时间来更为详尽的讲解这些图形的真实内涵,说明理论的具体应用.如在讲述市场均衡理论时,可以将四种市场类型均衡状态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垄断企业的工资特别高,而农民的收入却非常低.

(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觉得经济学就在身边,当然,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思考、多积累,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信手拈来.比如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应用经济学原理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家庭收人最大化的两个来源是夫妻双方有薪水比较高的工作和资产收入,尤其去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下滑,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国政府出台的救市政策,关心CPI、PPI等一些经济数据,从而决定自己的消费、投资理财等经济行为,其实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日常生活的自觉应用.

(三)推行启发式教学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对高等数学课程采用启发型、研究型教学法,改变传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科研的角度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高校教师在转变教法观念的时候,不能仅仅重视“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还应该加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实验和实践.例如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多用引疑释疑的方法,制造学生内心中的认知冲突,开展学习竞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等等,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学”,在教学中成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目前的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法造成了目前大学生“突击式”学习状况.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前松后紧、期末考试压力大,由此可见,现行考核方法亟待改革.考核方法的改革可以如下进行.学生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平时成绩:占整个成绩的20%.包括自学部分、讨论课及小论文、作业部分和阶段测验,②期中考试:占整个成绩的40%,③期末考试:占整个成绩的40%

总之,现行的经济学课堂教学还在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教学探索中不断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