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英语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318 浏览:55964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060-01

摘 要 :《英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探究的创新中领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所以中学英语课中的创新教育是一次面向当代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

关 键 词 :创新教育 英语教学 学生学习方法 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 教师 教育改革 英语新课标

《英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探究的创新中领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所以中学英语课中的创新教育是一次面向当代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

心理学家威台海姆在所著的《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指出“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麻木不仁,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发展,灵活的思考,才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只有运用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都以学生智力的发展首先是创造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课堂上,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导演,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结果作出客观、公正、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胆怯心理.所以,课堂上要经常对学生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创新的学习评价,强调多元的价值取向,不仅允许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独辟蹊径.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必须克服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机械的评价学生,要做到不轻易的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思想认识,而应当通过交流、引导,使之获得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引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为他们创设更多的直观情景,提高更多的参与机会,鼓励他们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对他们的行为及结果作出积极、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做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发挥了他们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有效的完成了课堂教学,同时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合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 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通过讨论、争辩,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心得语言内容的兴趣.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讨论性的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须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运用恰当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设情景,激发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教师应利用英语教材声情并茂的特点,借助图片、实物、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加大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注重发散思维,发展创造思维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人的思维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词汇、句型和语篇进行发散思维.例如:在小结动词短语时,既可以以一个搭配较强的动词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也可以以某个介词或副词为中心,通过发散思维总结短语动词.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应只授之以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才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景,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坚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质疑能力、想象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最终就能促进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