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04 浏览:14915

摘 要 :在我国灿烂的文化长廊中,有太多的明珠值得在语文教学中驻足观赏,并从中汲取营养,来丰盈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心.然而其中有一颗夺目耀眼的明珠——诗歌,它的光芒却被很多教师给忽视了,它的价值也无从体现.

关 键 词 :古诗教学 初中语文 审美愉悦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好的教学方法能绝妙地让学生领会诗歌意境之韵,情感之美,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美读诗词

古人就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教学,十分强调朗读的作用.诗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情感?美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美读,能将美巧妙地传输.教师要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藉此感染学生.朗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催人动情.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豪放、激昂的语调进行了“美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完全融入词中的境界.读到最后二句,并辅以动作,展示诗情.大气磅礴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番美读,学生获得了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

三、点缀音乐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大多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便足以证明.在诗歌教学中,用音乐点缀,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于是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进音乐的殿堂.带领学生欣赏内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师生一道聆听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完全迷醉于空灵的音乐中.一曲音乐勾起学生对诗美的无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琐的讲解不知好多少倍!还可以经常在朗读时,用乐曲搭配.

四、再现图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图画能够运用色彩、明暗、虚实等手段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让人的视觉器官得到审美愉悦.可以说,诗画相通,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在诗歌教学中,教者将诗歌内容转化为一幅幅图画来辅助教学,这对学生理解诗意,欣赏诗美大有益处.教学李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纷纷拿起画笔,创作了许多幅图画.其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二幅画非常逼真、生动.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流动,视觉感官获得审美愉悦,启发了学生的想象,也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诗歌的情境.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便就不言自明,一切均在图画中.借助图画再现情境,使学生迅速立体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还培养了美感.总之,诗歌教学要注重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冶性情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多角度、多层次地引领学生欣赏诗美,陶冶性情,并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让诗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回归,把美的种子撤满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