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语言锤炼三步曲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46 浏览:17916

【摘 要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舞台,教学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教师要尽量锤炼,用精彩导入,吸引学生;巧妙提问,启发学生;恰当评价,引领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随和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向上的学习空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语言锤炼;三步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语言.语言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学习过很多特级老师的课堂语言,如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朴实、亲切、幽默、睿智,常常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随和的学习氛围;于漪老师的课堂语言:生动优美、饱含感情,富有艺术魅力,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等在敬佩之余,我会研读每篇教材,精心设计,特别是对导入、提问、评价环节,用心锤炼语言,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为例,重点谈谈我在本堂课中关于语言锤炼的三个步骤.

一、精彩导入,吸引学生

记得于漪老师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迅速的定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板书“谜”)同学们,什么是谜?(谜可以指谜语,有时也指不明真相的事物或现象,如自然之谜、科学之谜等)

2.(板书“底”)什么是底?(谜底可以指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指的是事情的真相)

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我们总是无比喜悦!其实,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启迪,今天就让我们用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探索――《山谷中的谜底》.(补充完整课题)

这样一个新课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因为每个学生对新事物都具有好奇心,都具有探究的心理,通过谜、谜底及老师语言的煽情,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巧妙提问,启发学生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是平时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方法.本篇课文层次清晰,根据“谜面――谜底――启示”展开,教学中我从谜面入手,结合谜底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东坡只有雪松而没有其他的树木?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这是本课中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指向非常明确,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围绕这个问题,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很快找到相应的段落,并抓住重点词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从“富有弹性”一词看出雪松具有一种能屈能伸的特点.从“弯曲”中体会到雪松不是在屈服,而是在做出适当的让步,寻求“反弹”的时机,这是生存的一种谋略.

接着顺势引出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做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理解.特别是有一些学生能联系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司马迁发奋写史书》,以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引用俗语、谚语来阐述,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学生的理解非常到位,回答也相当精彩!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上述教学中,我采用巧妙的提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考,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和感悟文本,从中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

三、恰当评价,引领学生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选择恰当的评价来引领学生,让学生在对内容的理解、方法的指导上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我们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大胆地读,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都会用这样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读的行列中.如:你真勇敢,第一个举手;你读得真响亮,谁也来试一试;你挑战成功,恭喜你;你真了不起,每个地方都读准了;谁能超过他等在我这样的赏识性、激励性的评价下,基本上班中的每位学生都能大胆勇敢地参与其中.第二课时是精读课文,需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这过程中我们要用启迪性、感悟性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

如在教学这一段话: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等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学生抓住“富有弹性” 、“向下弯曲” 、“立即反弹”等关 键 词 语进行品读时,我适时评价:雪松的弯曲不是在向风雪屈服,而是在寻求反弹的机会;雪松不但不是弱者,相反是一位强者!面对狂风暴雪,雪松先弯曲后反弹,这是雪松在恶劣环境谋求生存的智慧.雪松不仅是强者,更是生活中的智者啊!

在这样一次次赏识性、激励性、启发性、感悟性评价的引领下,学生的朗读获得了提高,从中也深刻地感悟到了文本内涵,语感得到了培养,情感受到了熏陶.

以上是我在《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中的具体做法.当然,文本不同,做法也不同,但我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明确该教什么,怎么教,我想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舞台,教学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在这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个性的学生,教师灵活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语言,是激起学生个体潜能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尽量锤炼,用精彩导入,吸引学生;巧妙提问,启发学生;恰当评价,引领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随和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向上的学习空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