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998 浏览:67828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经历、性格、审美情趣的不同,在阅读时产生的认识与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我还想补充一句话:“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必须尊重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解读文本既要有多元角度又要有主导倾向,把握好教育的主流价值.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

师:请你谈谈对狐狸的看法.

生1:狐狸很狡猾,它与乌鸦的对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以致乌鸦上当受骗.

生2: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它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且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师:(带头鼓掌)你这种见解与众不同,有创新,值得表扬.

用花言巧语骗人究竟是聪明还是狡猾?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类需要善良和诚实,而不需要邪恶和虚伪.如果把狐狸的欺骗行径当做聪明之举来欣赏、仿效,那还要讲“诚信”吗?教师以“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的理由表扬他,如此下去,只顾学生的个体体验而轻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是要把我们的小学生培养成“小狐狸”吗?在这时,老师要“挺身而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不能任由学生曲解作品的主旨.

又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有的教师是这样梳理课文的情感脉络的:

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是他更爱战士;战士们也爱大黑骡子,但是更爱彭德怀.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喂、抚摸、念叨、悄悄、塞等动作以及彭德怀平静——发火——不耐烦的情绪变化来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

师: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火?

生:他爱士兵也爱大黑骡子.

师:彭德怀这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

生:为了士兵.

师:彭德怀此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样的表情?

生1:对不起等

生2:真苦了你等

生3:九泉之下等

生4:眼里充满了泪水等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彭德怀更爱士兵.也许他们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彭德怀的高尚品质、博大胸怀,就挖掘到文本的深刻内涵了.但是,这仅仅是文本表层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在开始上课不久,教师问:“杀掉自己心爱的伙伴,而且自己下令,为什么?”学生就知道:因为彭德怀爱士兵,为了让士兵吃饱有力气走出草地.而到此时,课已经上了大半,还停留在这里,课堂教学缺乏层次性,出现扁平化倾向,学生的思维停滞了.

彭德怀爱战士,但他爱战士是为了什么?他保证战士们走出草地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仁慈的“爱”吗?显然不是,对于彭德怀来说,为了革命的事业,自己的生命是可以牺牲的.革命战士可以随时为了抗日救国、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生命,大黑骡子虽然为革命立过功,但是,为了长征的胜利,为了人民的解放,也只能牺牲!如果仅仅是爱战士,那么不去打仗就不是“爱”吗?彭德怀看重的是革命胜利,为了革命胜利,牺牲是在所难免的.为了让战士活着走出草地,彭德怀杀了大黑骡子,这是革命事业的需要,这才是文章的主旨.

新课标倡导“多元解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对“多元解读”把握不准就会使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产生偏差.这会使语文教学走向极端,因此,引领学生在文本解读的拐弯处端正方向,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

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需要我们带领学生真真切切地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如带领他们去踏青,去登山,亲身感受大自然的情趣;让他们在社会调查中体验社会的纷繁复杂,深化对课文内涵的感悟.

如教学《孔子游春》时,教师在讲读课文之后,可以布置学生自己设计一堂人物赏析课“我心中的孔子”,让他们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内容,然后由科代表进行整合.学生踊跃参与,以小组为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有关的故事搜索出来,还有的同学找到一些中国古乐曲,有的甚至自己制作课件.大家群策群力,找到的资料比较齐全.这堂由学生自己设计、准备的赏析课如期进行.学生朗读富有情感,课堂气氛热烈,内容丰富,大家对孔子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同时,学生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必须自主,必须与相关的方方面面联系,如此,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在这节课上,老师又布置学生编写一张关于孔子的小报,进一步加深对孔子的认识,并使这种认识系统化.学生经过亲身体验之后,自身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对文本内涵及个体生命产生了一种新的领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