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本教学的突破口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61 浏览:30889

新课程改革历经十余载,语文教育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循规蹈矩的坐而论道少了,学生参与多了;僵化呆板的教学形式少了,灵活多变的形式多了;文字墨香的语文味少了,杂陈五味的气息多了.面对如此的现实,许多语文人提出“语文回家”.语文的“家”在何处?语文“味”又为何物?这正是语文人苦苦思索的问题.这一组稿件呈现了曹国庆等人在实践中求创新,寻找到了文本教学的突破口,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品格.

文本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可以从文本中读出不同的东西.文本教学与普通的文本解读不同,它需要既关注学生的共性基础又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现在的文本教学很热闹,正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曹国庆等人却提出从质点切入,从容面对,建构了“一体”“四维”“一目标”的文本解读范式.

所谓“一维”是指紧紧把握语文性质这个中心,简言之也就是语文课程的本体论.语文性质是一个难题,它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一百多年间,语文人不断地探索,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见解.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文专家提出了“主副目的说”,主目的是学习语言,副目的是涵养德性,“主副目的说”对学科独立产生了良好影响.五十年代,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影响中国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强调工具价值,“工具说”对拒斥政治冲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引领语文教育回归本体.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人性得到了张扬,随着“知识就是力量”观念的膨胀,语文渐渐成了“工具”的奴隶.学生不堪重负,教师不堪重负.世纪之初人们希冀用“人文”改造“工具”,几年过去了,人们又发现“人文”解决不了“工具”问题.面对这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曹国庆等人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能找到一个恰当的角度,挖掘到文本语言形式与意义结合的核心点,那么,从文本语言出发,穿越文本,就既能够在语言学习中习得语言经验,又能体验感悟文本的思想意义,从而抵达语文学科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理想境界.这个点,就是我们寻找的“质点”.质点有本质、高质、纯质之意,就一个文本而言,它是思想意义的顶点、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或亮点.从语文教学角度看,它是文本语文价值的核心,也是语文活动的重心.曹国庆等人坚信,语文课程不仅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具有“人文”价值,“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不可分割的两面.基于此,他们提出文本教学要寻找“工具”与“人文”的结合点,这就给文本教学找到了理论的支撑.

“四维”:目标、文本、学情、教师.这四个方面是文本教学的基本要素.

第一维:目标.任何一节课,都要有目标定位.目标是解决文本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老师们天天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每位老师都设计目标,但是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却很少有人关注.

曹国庆等人认为:“语文学科在各个学段都制订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年级在学年或学期初也会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毫无疑问,这是师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需要完成的任务.教材则是用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教材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文本都各自分担着总体目标下的分解任务.计划强调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排斥随意性.教材编者在文本的选择和单元序列的编排上也有预先的设计.即使是同一个文本,放在不同学段的教材中,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也不可能是相同的.”

目标有总体目标,有阶段目标,有文本教学目标.既然是目标就要具体可行,切忌空泛失切.董旭午老师执教《我与地坛》就明确告诫:“这一节课,我们只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史铁生的灵魂是怎样由痛苦、麻木甚至颓废一点点站立起来的.”这个目标就是具体、清晰、可行的.

第二维:文本.语文课本现在采用的是主题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人文主题.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考试就把文本当做了考试训练材料,弱化了文本的价值.

曹国庆等人身处一线洞察其中的奥妙,努力在实践中正视文本,彰显文本本身的价值.“从文体特点出发来发掘语文价值点,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但同属一类文体的文本,表达上也是各有特点的.同样是小说,欧亨利、契诃夫、鲁迅与沈从文等人的小说是不一样的.对某个具体文本的深入研读,从语文的视角,找出‘这一个’文本的独特之处,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多个语文价值点并存是文本的常见现象,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进行筛选,定位‘这一课’的教学点.”

我们老师经常说要读懂文本,但是有多少老师花功夫去读懂文本了呢?以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为例,黄老师在貌似漫不经心的语言梳理中,用几个词挈领全文:“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多)矣,宫中之宝可谓(大)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文本最后浓缩为三个字的重构:“奢―亡―鉴”.课文结构清晰呈现的同时,主旨也豁然开朗.黄厚江对文本的解读凸显的是自己独特的认识,对学生阅读文本起到了引领作用.

第三维:学情.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这种理念很好.但是到文本教学中就出问题了,教师的文本教学总是零起点,认为学生对文本是一无所知.研究表明,一篇课文,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读一读就可以读懂60%.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的大概.教师从零起点入手,学生就会感到失望,自己会的老师还在教,自己不会的老师反而不教,学生事实上被漠视了.

“我们以前错误在于把语文等同于教材,认为语文知识与能力是外在于学生,先在于学习过程的,教学就是把已经存在的语文知识巧妙地灌输给学生或者让学生主动接受.”改变现状,依据学情实施文本教学就成了改革的关键.

王开东老师在执教《一个人的遭遇》时,从学生问题出发以学定教,寻找到了三个台阶,拾阶而上.第一步,战争对所有的普通人都构成伤害.第二步,战争构成的心灵创伤永远无法愈合.第三步,纵然自己伤痕累累,却依然要给战争中的孩子筑起人道主义的大厦.语文活动的路径直抵文本的质点.师生总结出索科洛夫绝望中有希望、眼泪中有坚强、谎言中有大爱、苦难中有人道主义光辉.王老师的教学实践彰显出一个道理:学生知道的就不要教,学生能够自学的就不要教,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才需要教. 第四维: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对文本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懂作品、读出自我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笔者曾观摩过曹国庆老师执教《景泰蓝的制作》这一课,这是一篇说明文,许多老师只关注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曹国庆老师却发现作者在文本中倾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因此就制订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的目标,这就突出了自己的个性解读.教师独特的认识能够给学生以启迪.钱梦龙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这些主张与教师个性解读文本并不矛盾.

四个维度是文本教学的四个基点,把握这些基点就可以有效地践行语文课程的本体观,进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个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虽然对语文素养是什么还在争论,但是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个观点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曹国庆等人围绕语文素养这一总目标,设计了“质点”达成路径.他们的躬体力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一,关注文本语言.语文学习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规律.每一个文本都是学习语言的载体,发掘文本的语言价值就成了文本阅读重点.王开东老师在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以“寻找文章脉络句”结构课堂,学生很快找出四句话:①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②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③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④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在把握脉络的基础上,深入其中的关 键 词 ,外在的证据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什么?内心的生存谁能见证?最后,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外在的生存,是物质的存在,有村庄做见证;内心的生存,是精神的世界,有家乡做依凭;当村庄改变、家园废失,我们的双脚必将踏踏实实地走向虚无之途.曹国庆等人不立足于教语法修辞,而是立足于文本引领学生体认使用语言的奥妙.

第二,开展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曹国庆等人更是勇于实践.曹国庆在执教《景泰蓝的制作》时就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概括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第二个活动是六道工序介绍的缩写.学生在活动中阅读课文获得新知.因为学生在活动中研究、思考,获得的是语文的体验,提升的是语文素养,因此这种获得就具有了教育的价值.

第三,用文本的文化滋养个体生命.语文教学要培养人,要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一篇篇课文都在传达着作者对生命的认识,蕴含着文化价值.如何发掘文本文化价值就成了解读的难题.曹国庆等人从实践出发,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诸如“视点切入法”,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寻点切入,探寻文本深层次的内涵.有的从中间句段开花,有的从关键句入手,有的从题目中的关 键 词 突破,也有的从结尾切入,还有的以某个人物活动为线索展开,等等.不管视点有什么不同,但最终都是一个文本的入口,由这个入口,走向文本的深处,或以线为路径,或前后延伸,或形成点的发散,最终都是由点而面,整个文本的结构,捕捉住文本的灵魂.更重要的是,当教学活动走向结束时,学生以质点为新的起点,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重新建构起一个属于自我的文本结构.文本归类法,将一类文本放在一起思考,寻找文本的文化共通性.苏教版的《家园板块》,就可以形成一个母题,在单个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以“家园”母题统领,可以建立起一个个微型的课程,启发学生从更广阔的话题背景下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文化思考,从而获取关于家园乃至人生的新体验:《想北平》,一个老北京对故乡的深切情感;《我心归去》,因为互相驯养过,滴过汗,流过泪,故乡才是自己的独一无二;《乡土情结》,海外游子身上所打下的乡土情结童年烙印,不会因时间和空间而改变,乡土情结可以上升故国情结.“远点法”,将文本进行拓展,发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王开东老师在执教《一个人的遭遇》时,他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远点:“一个人的遭遇,也是一个群体的遭遇,一个民族的遭遇.一个人的性格,也是一个群体的性格,一个民族的性格.我们不妨来研究俄罗斯这个民族的性格.”接着,提供两个材料:(1)莫斯科阅兵.(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详见本期专题王开东文章)当学生阅读了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后,对文本主人公就有了新的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就自然而然地滋养了学生的生命.


综观曹国庆等人的文本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体”是教学实践的灵魂,“四维”是教学实践的操作要素,“一个目标”是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曹国庆等人在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勇于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品格.当然,教学品格的形成是一个渐变过程,他们正在接近成功,我们充满着期待.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组长,江苏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