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探美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172 浏览:103772

摘 要 :本文结合笔者四次关于《散步》的教学经历,深刻分析了文章尊老爱幼的至爱

亲情,剖析了文章幽美的意境,阐述了文章多方面的语言技巧,全面鉴赏了《散步》一文的美.

关 键 词 : 亲情 人性 生命 美

作者简介:方九香,男,1964年12月出生,汉族云南省镇雄县人,中学语文教师.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十年教学生涯中,我曾四次上过这篇课文,每一次教学、每一次诵读,都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


《散步》一文的线索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却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细细品味,作者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对《散步》的美,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亲情的颂歌――《散步》的人性美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原因是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好不容易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我”的话渗透着辩证思想,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有利于母亲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于家庭温馨氛围的营造.母亲听了“我”的话,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家庭出现了融洽、祥和的气氛.作者这样写到:“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传统道德中古老而纯朴的美.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的,充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出人意料了.但正是这意料之外的地方,让人的真诚善良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这不正是一个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 “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

我在《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上曾读到作者在谈及《散步》的写作动机时说,他在和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人意料的是柯尔特先生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还谈到看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于是就产生了.这一写作动机所表达的正是作者想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挖掘中国文化精髓的目的.在《散步》中的“敬老爱幼”的光彩正是最动人的一美.《散步》的确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二、融情入境、如诗如画――《散步》的意境美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同样都写至爱亲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却多一分阴冷和压抑,莫如《散步》这样充满明丽和阳光,这得益于对亮丽春天的景物描写而营造的美妙意境,而这意境正折射出我们今天所向往追求和建设着的和谐幸福生活.

三、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散步》的语言美

《散步》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阅读这种语言的感受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越嚼越觉得有滋味.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等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二)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四)修辞妙用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朗朗上口,富有韵感.“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怎么写作,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散步》是一篇语言淡雅别致、意境幽美深刻同时又洋溢着人间道德的至爱亲情的散文,我有四次教学经历,每一次都要阅读许多遍,每一次都让我想起还在我读中学时就离开人世的母亲而泪流满面.我羡慕《散步》中的“我”能够背着母亲散步,那可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如果天下的母亲、儿子都如此幸运,享受天伦、享受生活的阳光,那这世界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